第一章 规划总则
第一条 规划范围
本规划范围为杨凌示范区行政区划所辖范围,包括杨陵区全域。
第二条 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年限为2021—2025年,展望至2035年。
第三条 规划性质
本规划将杨凌示范区全域(以下简称“示范区”)作为完整旅游目的地,统一规划布局、优化公共服务、推进产业融合、加强综合管理、实施系统营销,旨在指导旅游业全域发展与综合开发,实现文化旅游融合赋能,助力乡村振兴全面实施,助力示范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第四条 规划原则
(一)坚持正确导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人民至上、以人为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文旅融合和全域旅游发展各领域各环节,推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二)坚持融合发展。把促进全域旅游发展作为推动示范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从区域发展全局出发,统一规划,整合资源,凝聚全域旅游发展新合力。大力推进“旅游+”,促进产业融合、产城融合,全面增强旅游发展新功能,使发展成果惠及各方,构建全域旅游共建共享新格局。
(三)坚持改革创新。把改革创新作为工作主线,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形成适应全域旅游发展的体制机制、政策措施、产业体系。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推动旅游业态、服务方式、消费模式创新提升,发展智慧旅游,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
(四)坚持杨凌特色。紧扣示范区作为“中国农科城”的资源优势,突出农耕、农科核心IP,确立符合杨凌实际的发展规划、主打产品、主题形象等,形成特色突出、差异化推进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方式。
(五)坚持市场引领。以全域化谋划、项目化推进、市场化运作、精品化打造,推动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避免低水平重复投资建设。搭建市场化合作发展平台,创新投融资体系,完善市场和资本要素环境为全域旅游发展赋能。
(六)坚持绿色安全发展。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牢牢守住生态底线,增强生态文明意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全面统筹发展与安全,筑牢行业安全和疫情常态化防控屏障,有效化解全域旅游发展的安全风险挑战。
第二章 发展现状及问题
第五条 政策背景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发展若干政策的批复》为示范区通过发展全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明确了根本目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为杨凌示范区发展全域旅游明确路径和方向。《陕西省全域旅游示范省创建实施方案》为示范区发展全域旅游提供重要着力点,即示范区作为我省建设“一带一路”旅游核心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陕西省“十四五”文化旅游业发展规划》《国家(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及政策规划,也为示范区全域旅游“十四五”发展明确了目标和方向,同样作为规划编制的基本遵循。
第六条 项目背景
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及疫情对旅游影响,旅游市场呈现出“需求品质化、体验个性化、消费多元化”转型趋势,“轻度假”“深体验”“功能型”等新型模式及其多样化组合已成为旅游市场的新趋势,为杨凌全域旅游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国务院《批复》明确“十四五”杨凌承担“建设新时代乡村振兴引领示范区”任务,为示范区充分把握政策利好和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同时,在“十四五”期间,国家将大力推动大西安都市圈建设,并将杨凌定位为中心城市之一,杨凌“一小时”经济圈覆盖人口已超过2000万人,区位和便利交通条件,为杨凌打造具有显著农科特色的全域旅游目的地提供根本保障。
第七条 旅游资源评价
(一)资源概况
杨凌素以中国“农科城”著称,是我国首个国家级农业高新区,唯一的农业特色自贸试验区,中国四大科技展会之一“农高会”的举办地,更是我国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合作,重点建设的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所在地。
——历史文化底蕴。“一眼杨凌、千年农耕”。杨凌是周先祖后稷的封地,早在四千多年前,农业始祖后稷就在杨凌一带“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开创了中华农耕文明的先河。杨陵因隋文帝杨坚陵寝于此而得名,又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诞生地,是“隋”“唐”王朝帝王“生死演义”“开皇之治”的重要见证地。同时也拥有古邰国遗址、隋泰陵等国家级文保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三号教学楼、后稷教稼园等省级文保单位,汉朝伏波将军马援祠等一批名胜古迹资源。
——旅游产业资源。杨凌是首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按照“全景杨凌、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杨凌先后打造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等4家A级景区;建成了以尚特梅斯欧式庄园为代表的30余家现代农庄集群和小湋河景观带;培育了隋文化王上村等10多个特色乡村旅游镇村;评定了五泉研学教育基地等8家省级研学旅行实践基地,拓展了智慧农业示范园等一批现代农业园区旅游功能;打造了杨凌农科城马拉松赛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品牌体育赛事;形成了农科研学游、生态观光游、体育休闲游、乡村体验游等特色旅游产品。享誉世界的“杨凌农高会”每年都会吸引来自全球近百个国家一百五十万客商“打卡”,是丝路会展旅游的明珠。
(二)资源评价
——资源评价。作为中国农科城,杨凌特色农业旅游资源独具一格,农耕文化、现代农业、农业科技、涉农工业、农科会展等产业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内涵丰富,具备较好的旅游市场开发潜力,在打造农科特色鲜明的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域农业主题公园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比较优势。
专栏1 杨凌旅游资源分布图
资源类型 | 资源名称 |
A级景区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4A级、世界最大昆虫馆)、现代农业创新园(4A级)、渭河生态公园(3A级)、隋文化王上村景区(2A级) |
现代农庄集群 | 尚特梅斯欧式农庄、菲格无花果庄园、青皮她园、圣嫄农庄、玫瑰庄园、花溪园等30余家农庄集群 |
特色旅游村镇 | 隋文化王上村、红薯庄园田西村、葡萄小镇新集村、三马文化毕公村、锣鼓文化上川口村、食尚炊兮元树村崔西沟等 |
研学实践基地 | 教稼园、博览园、现代农业创新园、陕西征程(杨凌)国防教育训练基地、汇承果业、菲格庄园、杨凌五泉研学教育基地等 |
特色农业园区 | 智慧农业谷、杨凌农作物新品种展示基地、奥达智慧农业示范园、现代农业精准扶贫园等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省级非遗(6个):后稷祭祀、杨凌蘸水面等; 区级非遗(28个):谭家甑糕、石家村木偶、后稷传说、五泉曲子等。 |
文物保护单位 | 国家级(2个):古邰国遗址、隋泰陵;省级(4个):坎家底遗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三号教学楼等;区级(12个)等 |
特色涉农企业 | 本香集团、秦宝牧业、众兴菌业等 |
品牌体育赛事 | 杨凌农科城马拉松赛、自行车邀请赛、汽车场地越野赛、陕西青少年网球锦标赛等 |
特色旅游商品 | 昆虫文创产品、李华葡萄酒、本香肉制品、秦宝牛肉、杨凌老酸奶、谭家甑糕、杨凌生态果蔬等 |
水系资源 | 渭河、小湋河、漆水河 |
地方人物 | 后稷(周人始祖、农神)、杨坚(隋文帝)、马援(东汉军事家)、马超(三国蜀汉名将)、周尧(中国蝶神)等 |
展会和节庆活动 | 杨凌农高会、后稷祭祀暨农耕文化传承大典、农科城樱花季、银杏季、葡萄采摘节等 |
文化场馆 | 杨凌网球中心、省水上运动中心、杨凌大剧院、杨凌图书馆、杨凌文化盒子等 |
星级酒店 | 杨凌国际会展中心酒店(4星级)、农科田园酒店(3星级)、神农度假村酒店(3星级)、玉皇宫酒店(3星级) |
第八条 全域旅游视角下的问题分析
(一)全域旅游顶层设计还不完善。全域旅游发展顶层规划和高位谋划不足,对杨凌全域资源特别是文化旅游资源、相关产业、公共服务、体制机制等全方位、系统化的统筹规划、提升发展不够,影响制约了示范区全域旅游融合发展。
(二)资源开发市场化程度偏低。以旅游思维主导进行的资源开发不足,优质旅游资源开发程度和市场热度滞后。目前杨凌尚缺乏政府主导的文化旅游产业投融资平台和相关产业引导政策,市场投资吸引力相对偏弱。
(三)特色文化挖掘深度不够。杨凌农耕文化、农科文化等的挖掘、包装尚不充分,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及市场受众面有限,未能充分利用文化资源打造具有较强吸引力的旅游产品,旅游作为文化传播载体的功能也未充分发挥,尚不能为游客提供深度多元的浸入式文化旅游体验。
(四)产业共融缺乏活力。旅游业发展与现代农业、农业科技、涉农工业、农科会展、体育产业等联动不够,“旅游+”“+旅游”的具有市场引领性、创新性、吸引力成熟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还不够多,特色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空间还待挖掘。
第三章 战略体系
第九条 总体思路
紧盯“一眼杨凌,千年农耕”的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定位,以农耕文化、田园风光为特色,以文旅融合、全域旅游为抓手,以政府培育、市场推进为路径,以融合发展、相互赋能为目标,全面聚焦示范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痛点、难点和堵点,精准发力补短板、强弱项,推动示范区全域旅游统筹协调发展。
第十条 目标定位
以“全域旅游”发展为突破口,从空间、产品、产业、要素、设施、政策等方面着手,推进杨凌旅游供给侧改革,依托杨凌的“农耕文化、现代农业、涉农产业、体育产业、国际合作”等特色资源禀赋,聚焦“5大文旅融合核心区建设”(“渭河运动生态旅游度假区”“城西上合农业观光区”“农科研学体验区”“乡村旅游度假区”“小湋河绿海花谷慢生活体验区”),全面提升旅游体验与品质,促进产品与市场升级,最终实现杨凌全域城旅共兴、产旅共融、主客共享,将杨凌建设成为:“中华农耕文化体验旅游目的地”和“现代田园风光慢生活旅游目的地”。
第十一条 阶段目标
近期(2021-2022年)——全面规划重点突破。对杨凌全域旅游资源进行充分调研评估,形成科学发展规划,明确“体制机制、发展政策、要素整合、产业融合、公共服务”旅游产品体系框架,创新发展路径,理清发展思路。
中期(2022-2025年)——全域旅游初见成效。旅游品牌形象和理念深入人心,“田园•梦想”全域旅游品牌效应明显提升,“农耕体验、农科研学、亲子共享、乡村旅游”四大旅游产品形成品牌,旅游产品体系持续完善,产业融合效应显著增强,旅游带动效应明显跃升,成为杨凌战略性支柱产业。
远期(2025-2035年)——示范引领提质增效。全域旅游发展形成示范效应,形成具有影响力农科旅游品牌,旅游产品持续创新,旅游产品体系发展成熟,实现全要素开发、全产业融合、全时空旅游、全协作治理。杨凌成为全省全域旅游目的地样板区、西部地区宜居宜游的优质生活区。
专栏2 2021-2035年全域旅游发展经济指标目标表
序号 | 指标名称 | 现状 | 目标值(期末值) | 平均年增长率(%) | ||||
2020年 | 近期 | 中期 | 远期 | 近期 | 中期 | 远期 | ||
1 | 旅游总收入(亿元) | 20.6 | 21.5 | 28 | 50.2 | 4.1 | 8.8 | 10 |
2 | 接待游客总数(万人次) | 480 | 490 | 700 | 1000 | 0.2 | 31.4 | 52 |
3 | 年游客接待人次与杨凌常住人口数量的倍数 | 19.2 | 19.6 | 23.2 | 40 | / | / | / |
4 | 2 | 4 | 6 | 8 | / | / | / |
第四章 全域旅游产品体系
第十二条 全域旅游空间结构
(一)总体空间结构
紧扣全域农文旅融合发展,全面实施“5个5工程”建设,即打造“5大文旅融合核心区建设”“5家A级旅游景区(度假区)”“5条精品旅游线路”“5大文旅项目”“5大文旅体融合品牌”的全域旅游空间发展格局。
1.5大文旅融合核心区。打造以运动休闲度假和夜间经济为主的“渭河运动生态旅游度假区”;以世界现代农业科技展示观光为主的“上合农业观光区”;以农耕文化展示体验为主的“农耕农科研学体验区”;以隋文化主题王上村、民俗美食主题崔西沟村、红薯产业主题田西村等为主的“乡村旅游度假区”;以生态观光和民宿体验为主的“小湋河绿海花谷慢生活体验区”五大文旅融合核心区。
2.5家A级旅游景区(度假区)。支持现有两家4A级景区博览园、创新园实施标准化、智慧化、体验化、商业化改造;大力推进智慧农业谷、小湋河生态观光区等创建3A级景区。
3.5条精品旅游线路。以后稷教稼园、西农大博览园、创新园为主体打造农耕农科文化体验游(研学游)线路;以小湋河绿海花谷、尚特梅斯、马家底、小湋河沿线农庄集群为主体打造生态休闲慢生活旅游线路;以渭河生态公园、水上运动公园、网球中心为主体打造运动休闲游线路;以智慧农业谷、上合组织农业基地、自贸片区为主体打造上合农业观光旅游线路;以田西村、王上村、新集村、元树村为主体打造田园风光乡村游线路。
4.5大重点文旅项目。围绕农耕文化和古邰国遗址,策划实施农业遗址公园项目;围绕自贸片区优势,策划实施上合农业之窗项目;围绕隋泰陵、王上村文化底蕴,策划实施隋泰陵文化展示项目;围绕小湋河生态和地理优势,策划实施小湋河万亩花海项目;围绕杨凌面食文化,策划实施杨凌蘸水面品牌项目(含蘸水面博物馆)。
5.5大文旅体融合品牌。围绕后稷农耕文化,在后稷教稼园策划开展年度后稷农耕文化传承大典,形成后稷农耕文化旅游融合品牌;与文化、旅游、美食结合,进一步延伸扩展杨凌农科城马拉松赛、自行车赛外延,形成以杨凌农科城马拉松为主的运动旅游融合品牌;策划开展杨凌“会展旅游节”,与农高会有效无缝衔接,拓展农高会影响力和吸引力,形成杨凌会展旅游融合品牌;鼓励渭河景区、尚特梅斯庄园、菲格庄园等景区结合本身特色策划实施音乐节、后备箱集市、露天电影、彩虹跑等文旅体活动,形成以音乐节为主的农业文旅节庆活动品牌;围绕小湋河绿海花谷、民宿、花溪园等生态休闲农庄,形成以生态休闲、清新悠然为主的慢生活旅游品牌。
通过实施“5个5”工程,形成杨凌文旅融合发展的“四梁八柱”,最终达成一个目标,就是把杨凌打造成“中华农耕文化体验旅游目的地”和“现代田园风光慢生活旅游目的地”,助力示范区高质量发展。
第十三条 全域旅游产品体系构建
(一)产品体系发展理念。杨凌全域旅游产品的发展,需立足于特色农业、农科旅游资源优势,重点面向西安都市圈、西咸一体化纵深发展带周边游市场,延展至高铁“半日经济圈”覆盖范围,引入“全境式”“全龄化”“轻度假”的发展理念,满足“深体验”的市场需求。
(二)产品规划四大方向。瞄准“农耕体验、农科研学、亲子共享、乡村旅游”四大方向,对杨凌全域旅游产品进行梳理分析,并作出相应的发展指引。
(三)全域旅游产品体系。构筑引擎产品和亮点产品为骨架的杨凌全域旅游产品体系。前期重点打造和提升引擎产品、培育其他产品,扩大杨凌知名度,重塑原有形象;中后期逐步建设亮点产品、完善旅游产品体系,最终构建起特色突出、形象鲜明、全域联动的旅游产品体系。
专栏3 全域旅游重点旅游产品
类型 | 融合产品 | 项目内容 |
引擎 产品 | 农科研学游 | 博览园、创新园、智慧农业谷、种子博物馆 |
亲子共享游 | 创新园、尚特梅斯庄园、小湋河绿海花谷 | |
乡村休闲游 | 隋文化王上村、葡萄小镇新集村、红薯庄园田西村、小湋河系列农庄 | |
农耕体验游 | 教稼园、博览园、王上村 | |
文化+旅游 | 古邰国遗址公园、博览园博物馆、王上村隋文化2A景区、农耕文化符号点亮工程、非遗文化传承工程、《后稷》剧目、后稷祭祀暨农耕文化传承大典。 | |
亮点 产品 | 农业+旅游 | 智慧农业谷、现代农庄集群、特色乡村旅游镇村、隋文化王上村、上合农业之窗、现代创新园4A景区。 |
科技+旅游 | 智慧旅游示范景区、大学科技研学游、《农业科学梦》研学教材、科普大篷车、青少年科学营、未来农业研究院。 | |
体育+旅游 | 杨凌农科城马拉松赛、网球梦想小镇、渭河运动公园、农科城自行车邀请赛、汽车场地越野赛、中国网球巡回赛杨凌站、户外运动拓展基地、体育夏令营、星空房车营地。 | |
工业+旅游 | 麦肯食品、美畅科技、本香农业、秦宝牧业、众兴菌业、新声锣鼓、李华葡萄酒;工业旅游示范企业(研学基地);工业DIY工坊、工业旅游文创产品。 |
第五章 全域旅游运营要素
第十四条 住宿业升级
(一)住宿业升级目标。合理构建符合杨凌旅居需要的高、中、低档住宿层次分明的住宿产业体系;在中高端、品质化、复合化住宿设施建设上实现突破;打造“田园•美宿”轻度假民宿品牌;持续提升全域旅游住宿业服务水平。
(二)住宿业升级措施。加大高星级、中高档次、复合化酒店设施招商和建设;打造杨凌“田园•美宿”品牌;打造杨凌民宿建设和服务标准,鼓励多层次住宿产品建设,创造差异化的住宿体验类型;实施旅游酒店金手套培养计划;助力住宿产品升级发展。
专栏4 住宿业管理和提升项目
工作重点 | 工作要点 | 规划引导具体内容 |
新建酒店 | 星级酒店、中高档酒店建设 | 建成开元名庭酒店等。 |
建设经济型 酒店 | 引导和支持经济型酒店加盟连锁化经营,重点支持华住、维也纳、开元名庭等连锁酒店品牌入区。 | |
结构优化 | 优化星级 酒店结构 | 政策支持区内酒店进行评星活动,促进酒店硬件和管理达到新水平,对不达标星级酒店进行动态调整。 |
品牌建设 | 打造杨凌“田园•美宿”民宿品牌 | 打造杨凌“田园•美宿”统一品牌。 |
服务质量提升 | 提升旅游酒店标准和规范化服务水平 | 发展星级酒店、中高档酒店,通过改造升级现有酒店与引入品牌酒店,鼓励酒店管理公司进行规范化管理,提供标准化、高品质的服务,以满足商旅、高端消费人群的需求。 |
旅游酒店金手套培养计划 | 组建旅游服务“金钥匙”讲师团,针对重点旅游酒店常态化开展培训,培养一批酒店高管人才,全面提升旅游酒店管理服务水平。 |
第十五条 餐饮业升级
(一)餐饮业升级目标。全面丰富旅游餐饮体验,构建杨凌“从田间到餐桌的绿色美食”创新餐饮品种、品类、品牌;打造国际国内融合的不同类型、不同客群餐饮产品;全力打造“杨凌蘸水面”品牌;创新旅游餐饮产品的营销方式,将美食打造成为杨凌特色并升级为吸引物。
(二)餐饮业升级措施。在主城区、重点旅游镇村、特色农庄打造一批特色美食街区、乡村美食聚集区,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以杨凌美食为核心,打造全域分布的特色美食推荐点,形成杨凌特色美食地图;借力农高会、杨凌农科城马拉松、文化旅游节庆等大型活动,打造高品质、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杨凌旅游美食节。
专栏5 餐饮业提升项目
工作重点 | 工作要点 | 规划引导具体内容 |
品牌建设 | 杨凌蘸水面品牌创建 | 全面提升“杨凌蘸水面”品牌市场化运营,创建标准,统一品牌标识,创新制作技艺,培育现代时尚的杨凌美食文化符号,助力商旅融合。 |
杨凌蘸水面大赛 | 每年定期举办大赛,评选蘸水面“年度之星”,传承和弘扬省级非遗“杨凌蘸水面制作技艺”。 | |
美食招牌 名店 | 围绕蘸水面、旗花面等地方特色美食,农家乐、镇村家宴、特色农庄等乡村美食,上合组织国家美食,精选口碑门店,打造一批杨凌美食招牌名店。 | |
聚集区培育 | 建设特色美食街区 | 重点提升和打造五胡路美食街、金鑫步行街、元树村农家乐等特色美食街区。 |
美食宣传 | 特色美食节 | 借力农高会、杨凌农科城马拉松赛、文化旅游节庆等大型活动,打造“旅游美食节”“上合组织国家美食节”等活动,繁荣餐饮市场。 |
第十六条 娱乐休闲升级
(一)娱乐休闲业升级目标。补足娱乐休闲业发展不足短板弱项,打造丰富多样的休闲娱乐产品,丰富文化内涵,为游客及居民提供便利共享的休闲娱乐场所。
(二)娱乐休闲业升级措施。支持广泛建设文化休闲型、观赏体验型、游乐娱乐型、运动健康型等形式多样的娱乐休闲场所;支持城市绿道建设,以城市绿道联通全域旅游资源,为游客提供自驾、漫步、骑行、跑步、郊游等休闲游憩空间。
专栏6 娱乐休闲业提升项目
工作重点 | 工作要点 | 规划引导具体内容 |
繁荣业态 | 打造丰富多样娱乐休闲场所 | 文化休闲型项目重点发展城市书店、书吧、咖啡厅等;观赏体验型主要发展巨幕电影、音乐厅、剧院等;游乐娱乐型重点发展酒吧、室内娱乐、竞技网吧等;运动健康型主要发展室内球类场地、游泳馆、健身房等。 |
光影杨凌 夜游体验 | 支持城区亮化提升,引导特色文旅景区、景点、农庄、文化场所、街区打造星光集市、演艺、夜光步道等夜间旅游休闲项目。打造酒吧街、美食街等夜间生活体验。 | |
城市绿道 | 三大城市 (步道)绿道 | 打造渭河公园慢跑智慧步道,小湋河自行车骑行绿道,杨凌农科城马拉松城市生态绿道建设。 |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 杨凌市民 文化盒子 | 满足群众高品质公共文化需求,建设集图书阅读、有声朗读、文创产品售卖、旅游宣传、咖啡饮品等多业态融合的公共文化服务空间,新建“市民文化盒子”5个以上。 |
杨凌口袋 运动公园 | 围绕“10分钟健身圈”建设,充分利用城市“金边银角”全域覆盖建设,建设“口袋运动公园”10个以上。 |
第十七条 旅游商品升级
(一)旅游商品升级目标。实现旅游商品的内容创新,建设具有杨凌特色的旅游商品体系,打造3-5款明星单品;创新旅游商品形式,创新产品包装方式与营销方式,打造杨凌旅游商品品牌,促进杨凌旅游形象建设。
(二)旅游商品业升级措施。鼓励各类市场主体联合专业策划机构打造可读、可视、可感的杨凌全域旅游伴手礼;鼓励引导区内高校大学生、各类市场主体紧扣农耕文化、农科文化、国际农业文化、品牌赛事、杨凌特产等元素,紧密结合创意设计、现代科技、时代元素,打造“农科梦想”杨凌旅游品牌商品;举办文旅创意设计及商品大赛。
第六章 全产业链融合发展
第十八条 产业融合总体思路
实现高质量的产业融合是杨凌全域旅游破局发展的核心路径和主要突破口,要围绕“实现产业融合创新,驱动全域旅游发展”的总体思路,结合杨凌实际,构建旅游与特色产业融合发展的实现机制,设计出旅游产业融合的新发展路径,并落实到具体的产品形态中,走出一条全域旅游发展下全产业融合的可行之路。
第十九条 旅游+文化
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总思路,全面推动文旅融合发展,联动赋能;深入持续挖掘杨凌文化内涵,充分融入文化旅游产品“活化”开发;着力实施农耕文化传承工程,讴歌现代后稷创业精神,为示范区高质量发展积累蓬勃动力;加大杨凌非遗资源保护、传承和利用,推动非遗有机融入旅游产品和路线,实现更好传播传承;实施文化旅游引领美好生活发展工程,建设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把杨凌优秀地方文化融入旅游体验每一环节。
专栏7 旅游+文化融合项目
1.策划古邰国遗址公园。按照“城市中央公园”定位,将整个遗址区建成遗址公园,建设遗址展示区、农耕文化体验区、农业大田展示区、城市公园、配套服务设施等,实现游客市民共享。2.杨凌农耕博物馆之城项目。支持区内景区、特色旅游村镇、农庄及企业,打造科技赋能的“种子博物馆”“蘸水面博物馆”“锣鼓文化博物馆”“中国锯文化博物馆”等一批极具农耕特色的博物馆群组,建设杨凌农耕博物馆之城。3.王上村隋文化AA景区创建。依托隋文帝泰陵,挖掘隋文化资源,结合王上村文旅产业发展,打造三省六部制博物馆、中华科举博物馆,建设“讲隋代故事,品田园风光”的文旅融合体验景区。4.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程。在特色旅游镇村建设一批非遗文化传承所、非遗工坊;着力推进非遗文化进景区、进校园。5.特色文化节庆培育。积极培育亲子旅游季(清明节至六一)、杨凌会展旅游节(丰收节至农高会)、杨凌体育旅游节(暑假期间)、“相遇星空”后备箱集市(六一至七夕)、农业夏令营等覆盖全年的特色品牌文化旅游节庆活动。 |
第二十条 旅游+农业
农旅融合聚焦“建设新时代乡村振兴引领示范区”目标,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培育田园艺术景观等创意农业,鼓励发展具备旅游功能的定制农业、会展农业、家庭农场、家庭牧场等新型农业业态,助力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美丽休闲乡村。要创新培育“田园综合体”“特色旅游镇村”“美丽乡村”“现代农庄集群”等特色农文旅融合产品,促进农业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带动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农业升级,激活现代农业发展动能,打造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示范样板。
专栏8 旅游+农业融合项目
1.杨凌智慧农业谷项目。推动智慧农业示范园、现代农业综合体、现代农业国际合作园、田西田园综合体等项目依托旅游业融合发展,促进更多的农业科技成果在杨凌聚集转化、展示,打造体验性强的农旅融合业态。2.策划种子博物馆。紧扣示范区“大力实施种业创新工程”“推进自贸片区建设”目标,策划打造集世界种质资源展示、种业研学体验、摄影文化艺术等于一体,科技赋能的特色农业博物馆,象征世界农业合作生命、希望和未来。3.特色旅游镇村培育。深入挖掘“隋文化”王上村、“民俗美食”崔西沟村、“葡萄采摘观光”新集村、“生态观光和民宿体验”小湋河绿海花谷、马家底村等乡村景点,由点及面培育特色乡村旅游线路,持续打造乡村旅游示范项目。4.高A级农业景区创建和提升。指导和支持智慧农业示范园、菲格无花果庄园创建高A级景区;鼓励现代农业创新园景区采取整体提升、托管运营等方式,实现旅游产品全面提升、旅游业态丰富拓展。5.策划小湋河绿海花谷项目。按照景区对小湋河沿线进行整体规划及运营管理,打造休闲旅游小环线,开通旅游观光公共交通,沿河岸打造10公里四季常开的大田花海,加快湋水乡邻康乐谷、马家底民宿建设,建设帐篷露营地和自驾车营地,全面提升沿线农庄建设运营质量。 |
第二十一条 旅游+科技
通过全面加强旅游业与农业科技、科技展示、科技应用的紧密融合,拓展旅游产业面,拉长旅游产业链,对现有旅游景区、旅游项目、研学基地等进行“科技化”“数字化”“互联网+”提升,发展沉浸式互动体验、虚拟展示、智慧导览等新型旅游服务,打造符合时代特点的农科研学、农业教育、亲子体验数字化产品,培育农业科技旅游新业态,引领农业科技旅游高质量发展。
专栏9 旅游+科技融合项目
1.博览园数字化提升。探索区校融合共建有效模式,对昆虫馆、土壤馆、动物馆等特色博物馆进行数字化展示改造提升。支持开展科普大篷车进校园、《小小科学家养成记》科普研学图书创作。2.策划未来农场。按“新农业、新生活、新模式”定位,立足数字农业、物联设备、科普研学特色,建设涵盖数字植物工厂、品控溯源农场、现代农业科技体验中心、青少年劳动教育研学基地于一体的“体验式”“场景式”未来农场,引导青少年筑梦农业。3.智慧旅游示范景区创建。支持旅游景区运用数字化技术充分展示特色文化内涵,普及景区电子地图、线路推荐、语音导览等智慧化服务,重点打造博览园景区、创新园景区、欢乐田园等5家以上智慧旅游示范景区。4.沉浸式研学主题旅游产品。重点针对乡村旅游产品开辟学生劳动教育基地,通过租赁、认领方式鼓励学生及家庭利用节假日到农村接受劳动教育。在农村建立剪纸、泥塑、曲艺等杨凌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基地,引导学生和家庭接受美育教育。5.推动研学实践活动发展。积极创建一批研学资源丰富、课程体系健全、活动特色鲜明、安全措施完善的研学实践活动基地,为中小学生有组织研学实践活动提供必要保障及支持。 |
第二十二条 旅游+体育
按照“一季一赛事、一赛一杨凌”目标,适应体育消费和旅游消费快速升级的趋势,打造“旅游+体育”的亮点体旅融合产品;聚力打造独具杨凌特色的“4+N”品牌旅游赛事体系,不断擦亮全国知名的杨凌农科城马拉松赛品牌,打造中国网球巡回赛新体育旅游品牌,提升农科城自行车邀请赛、汽车场地越野赛影响和规模;培育杨凌城市定向赛、体育旅游冬夏令营品牌,打造体育旅游市场的“新爆点”;重点支持水上运动旅游、汽车摩托车旅游、体育研学等体育旅游新产品、新业态。
专栏10 旅游+体育融合项目
1.杨凌农科城马拉松赛。对标一流马拉松赛事,打造全国领先的单项精品体育赛事品牌,依托赛事设计开发马拉松博览会、体育旅游节、马拉松美食节、杨凌农科城马拉松绿道等体育旅游产品和精品旅游线路,打造体育旅游核心引擎。2.网球梦想小镇项目。依托杨凌网球运动中心、打造集网球文化、人文景观、网球运动、全民健身、品牌赛事、网球研学、运动度假、康体养生于一体的网球运动特色小镇。3.4+N品牌旅游体育赛事。持续提升杨凌农科城马拉松赛、自行车邀请赛、汽车场地越野赛三项品牌赛事办赛水平,争取国家青年网球团体赛落地杨凌;培育文旅体育融合发展的农科城定向赛、渭河龙舟赛品牌,广泛开展面向“上合组织”“一带一路”等多边合作平台的体育对外交流。4.体育赋能项目。重点支持电子竞技赛事、体育夏令营、冬令营、单项赛事、锦标赛事落地杨凌,持续做大做活体育旅游市场。 |
第二十三条 旅游+工业
挖掘杨凌特色涉农工业资源旅游价值,创新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打造集参观游览、科普教育、研学体验等为主题的精品工业旅游项目,丰富旅游业态,推进产业融合。筛选一批具有旅游开发价值和潜力的工业旅游资源,发展工业旅游项目。大力培育麦肯食品、美畅科技、本香农业、秦宝牧业、众兴菌业、新声锣鼓、李华葡萄酒等企业开发特色工业旅游产品和项目,开展工业旅游示范企业(研学基地)创建。支持打造工业DIY工坊、工业旅游文创等产品。
第二十四条 旅游+国际合作
充分依托杨凌作为国家农高区,唯一的农业特色自贸试验区,中国四大科技展会之一“农高会”的举办地,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所在地,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合作良好资源优势,在招引国际化旅游合作项目,开发国际、国内双向旅游市场,促进国际人文交流等方面实现新突破,打造全域旅游发展国际化共建共享新路径。
专栏11 旅游+国际合作融合项目
1.策划上合农业之窗。依托“一带一路”“上合组织农业基地”建设,以文化旅游为切入点,建设上合组织国家文化展示体验区、微缩景观体验区、国际农业品种展示区、国家风情馆等。2.杨凌农高会会展旅游节。在每年农高会期间,创新策划会展旅游节活动,开发特色旅游线路、创新旅游惠民产品,把150万名参会客商转化为全域旅游游客,扩大会展旅游综合效益。3.策划上合艺术中心。依托上合组织农业基地建设,秉承幸福城市主客共享理念,建设上合艺术中心“城市会客厅”(艺术馆、美术馆),积极组织上合组织国家艺术品展、上合组织国家国际美术双年展等对文旅外交流活动,丰富城市发展精神内涵。4.国际研学培训。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面向上合组织国家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策划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研学培训活动。 |
第七章 全域旅游服务体系
第二十五条 总体发展思路
对标全域旅游的发展要求,基于现有旅游交通、旅游集散、智慧旅游、旅游标识解说、旅游厕所、旅游安全六大服务体系,健全全域旅游服务体系,更好地为全域旅游发展提供保障和支撑。
第二十六条 旅游交通体系
完善杨凌旅游交通网络,加强交通干线与重要旅游景区、景点的衔接,打通旅游交通“最后一公里”,构建“快进慢游”交通旅游环线;实施自驾游推进计划,完善旅游驿站、自驾服务站等基础设施,形成较为完善的自驾车、旅居车旅游交通系统;支持在旅游集散中心、主要景区建立完善的旅游公交网络点;科学规划建设旅游景区、特色旅游村镇停车场、充电桩和内部交通;充分考虑游客和市民的旅游休闲需要,推进绿道、骑行道等建设,提升游客体验,为城乡居民“微度假”“微旅游”创造条件。
专栏12 旅游交通体系提升项目
1.旅游交通设施提升项目。完善以高铁站旅游交通枢纽为起终点,辐射主要景区、乡村旅游点、农庄、酒店等的公共交通网络;开通旅游公交专线,设置旅游自驾车租赁经营网点,实现自驾“零换乘”。2.优化城际旅游专线。优化与周边眉县、太白山等知名景区交通线路,常态化开通城际旅游专线,促进旅游引流。3.提升旅游停车场建设。重点支持博览园景区、创新园景区、渭河景区、王上村景区、智慧农业谷、小湋河景观带优先完善停车场等交通设施。 |
第二十七条 旅游集散体系
实施“以点带线,以线覆面”的“1+N”旅游集散服务工程,形成以杨凌旅游交通集散中心为核心,以主要景区、景点、酒店、旅游咨询点为补充,功能完善、服务齐全的4+N游客集散服务体系。完善全域旅游集散中心的咨询和公共服务功能,提供旅游换乘、咨询、预订、购物和投诉等一站式旅游服务,通过良好的服务体验形成杨凌全域旅游形象的展示平台。
专栏13 旅游集散体系提升项目
1.一级集散中心(1 个)功能:承担综合服务功能位置:杨凌高铁站旅游交通集散中心2.二级集散中心(N 个)功能:承担常规服务功能位置:A级景区、景点、酒店等 |
第二十八条 智慧旅游服务系统
创新智慧旅游公共服务模式,有效整合旅游、交通、气象等信息,建成“一码游杨凌”智慧旅游小程序平台,综合应用5G、大数据等技术,及时发布气象预警、道路通行、游客接待量等实时信息;统筹常态化疫情防控,加强全域旅游景区旅游预约平台建设,推进分时段预约游览、流量监测监控、科学引导分流等服务;逐步推进旅游监测设施和大数据平台,推进“互联网+监管”能力提升。
专栏14 智慧旅游服务系统提升项目
1.智慧旅游基础公共服务提升。科学推进预约、限量、错峰旅游,促进旅游景区实现在线、多渠道、分时段预约,提高管理效能。2.“一码游杨凌”智慧旅游服务小程序。根据游客游览需求,不断完善“一码游杨凌”微信小程序服务功能,持续优化景点导览、交通指引、信息查询、票务预订、美食推荐、便捷支付等实际使用体验。 |
第二十九条 旅游标识系统
规划和完善杨凌全域旅游交通指示和导引标识系统;实现道路交通标识标牌在城市主干道路和高速公路上全覆盖;完成全域旅游交通标识建设,打造具有杨凌文化特色,规范、简洁、实用、国际通行的旅游交通引导标识系统。完善旅游自助式解说服务系统,打造旅游导览智慧化服务;推动停车场、旅游集散中心、游客服务中心、旅游道路及旅游景区内部引导标识系统等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
第三十条 旅游厕所系统
全面推进“厕所革命”,按照游客和居民共享理念,统筹推进城区、景区和乡村旅游厕所建设,实现旅游厕所城乡全域覆盖;重点推进乡村旅游厕所、生态厕所、无障碍厕所、第三卫生间建设;建设一批示范性旅游厕所,持续巩固旅游厕所革命成果。
专栏15 旅游厕所提升项目
1.旅游厕所标准化建设。引导建设一批智慧化旅游厕所,推进旅游厕所人性化,完善旅游厕所无障碍设施,增加家庭卫生间覆盖率。到2025年,《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8973-2016)的实施率要达到90%以上,电子地图标注率要达到95%以上。2.提高旅游厕所管理和服务水平。借鉴外地旅游厕所建设管理经验,优化旅游厕所分布和覆盖面,在节能环保、文旅融合、科技应用、管理创新等进行创新实践。 |
第三十一条 旅游安全系统
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注重防范和化解风险,守住疫情防控底线、安全生产底线、生态安全底线、意识形态安全底线。履行好示范区旅游安全专委会职能,把落实安全责任贯穿旅游业各领域全过程,推动构建旅游安全保障体系,强化预防、预警、救援、善后机制,健全突发事件应对机制;持续加强节假日等重点时段、重点环节、重要设施设备、重大旅游节庆活动及高风险项目等安全监管,强化旅游企业特种设备运行安全、食品安全等主体责任;指导旅游场所进一步加强消防基础设施建设,落实消防安全主体责任,强化火灾自防自救宣传,提升消防安全管理水平;不断加强对游客的安全引导和提示,指导旅游企业加强安全培训和应急演练,完善紧急救援联动机制;全面落实好旅游业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在防止疫情扩散同时保障游客权益。
专栏16 旅游安全整治项目
1.旅游安全三年整治行动。以防范遏制安全责任事故为重点,推进旅游安全能力建设,压实经营单位主体责任,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排查治理安全生产风险隐患,构建安全发展长效机制,提升旅游安全管理水平。2.第三方专家查治安全生产隐患机制。坚持执法检查寓服务之中,组织第三方安全生产专家组开展精准指导服务,切实帮助解决安全生产难题。 |
第八章 目的地品牌建设
第三十二条 旅游形象定位
基于轻度假快速发展的市场背景和杨凌的文化、资源、产品和竞争优势。杨凌的旅游形象定位为:
中华农耕文化体验旅游目的地
现代田园风光慢生活旅游目的地
第三十三条 旅游宣传口号
根据杨凌旅游形象定位,提出发展全域旅游的形象口号是:
一眼杨凌 千年农耕(全域旅游)
超级田园 全家梦想(亲子、研学养)
田园乡愁 自在杨凌(乡村旅游)
第三十四条 品牌营销
新媒体营销、短视频营销。通过和“头条”“抖音”“微视”等合作,建立杨凌全域旅游、品牌活动、节会赛事等热门话题;邀请网络大V直播体验;与国内真人秀类综艺节目合作营销;组织杨凌旅游大篷车、快闪店“进校园”“城市行”“进景区”“进社区”等活动。
节庆营销。依托杨凌旅游产品体系,结合春夏秋冬季节特征,策划“乡村旅游节”“会展旅游节”“研学旅游季”“毕业旅游季”“体育旅游节”“小麦文化节”等旅游主题活动,打造“全季营销、全域营销”。
主题营销。设计一套完整的全域旅游目的地ID,包括杨凌的旅游品牌语、标徽、吉祥物、纪念品、专属表情包等,并将其转换为可视化、可传播的画册、短视频、H5等多媒体形式,注重微信、抖音等微媒体的运营。
政府公共营销计划。将杨凌的城市形象充分运用于多场所、多情景,联合各级各部门和企业共同打造杨凌全域旅游形象。打造一个全时空、全部门联动的旅游营销体系,为游客带来直观且重复记忆的旅游城市形象;加强企业对于城市形象的投入和塑造;加强对旅游品牌体系的维护力度。
第九章 供给侧改革保障体系
第三十五条 政策制度创新
强化旅游业作为示范区“十四五”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定位,出台《示范区 “十四五”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示范区支持全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等制度政策。引导多种投融资模式助力全域旅游发展,确保旅游基础设施投资到位。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大力拓展旅游市场,出台支持研学旅游、培训旅游、康养旅游等方面的市场开拓政策。严格落实好中省支持旅游产业和全域旅游发展政策,严格依法落实旅游企业价格优惠政策、征税减免政策,落实用地、财政、区域、税收、金融、投资、人才等方面支持政策。
第三十六条 管理机制创新
建立示范区党政主要领导挂帅的全域旅游组织领导机制,充分发挥宣传、组织、政法等党委部门和发改、公安、财政、文旅体育、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住建交通、水务、农业、统计等政府部门在合力推进全域旅游工作中的积极作用。统筹协调全区相关产业部门间的旅游合作与融合发展;统筹区内跨区域旅游资源规划、开发、整合及利用,充分发挥文旅行业主管部门在融合旅游产业发展上的机构优势,培育、引导和扶持旅游产业加快发展,组织构建具备竞争力旅游产业体系。积极参与中省并组织旅游整体形象的对外宣传和旅游推广活动,组织协调重大旅游节庆活动。建立健全旅游市场综合执法和联合执法机制,制定旅游行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组织实施,协调推进全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指导旅游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和诚信体系建设。
第三十七条 环境优化保障
(一)组织保障。进一步加强党工委管委会对旅游工作的组织领导,将全域旅游发展指标列入示范区年度经济发展考核目标,综合协调旅游发展中规划、政策和重大项目的衔接工作;鼓励旅游景区、景点、民宿等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全力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旅游业发展环境;充分发挥旅游行业协会和其他中介机构的桥梁作用;健全旅游监管体系;完善以游客评价为中心的满意度监测体系,督促有关行业、企业、员工改进和提高服务质量。
(二)土地保障。完善土地供给政策,支持旅游项目建设用地。结合杨凌优势旅游资源和土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方向,适当增加旅游业发展土地供应,落实“点状供地”政策,加大旅游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用地保障力度。
(三)资金保障。加大旅游财政投入。主要用于旅游规划编制、旅游宣传推广、旅游人才培养、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建设;符合条件的旅游项目应纳入文化旅游、工业商贸、现代农业、乡村振兴、美丽乡村等专项资金项目;鼓励旅游企业合法招商、融资;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建设旅游产业基础设施、重点旅游项目;引进社会资本和技术参与旅游配套设施投资和运营;不断支持和改进旅游消费信贷。
人才保障。为推动杨凌全域旅游的快速发展,将旅游领域的高端人才纳入到杨凌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加强各类旅游管理和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储备;积极引导科技、艺术、创意设计等各类专业人才跨界参与旅游开发建设;组织社团、服务中心、旅游志愿者活动等培育旅游人才成长;加大对乡村旅游人才的培训。
第十章 社会共建共享
杨凌旅游市场需要从各旅游企业单打独斗转向社会各主体共建共享,从单一观光旅游产品转向多元创新旅游产业。在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推动旅游市场规范化、成熟化、多元化,要求在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居民等层面建立起更加完善的共建机制,鼓励更多主体参与到旅游市场的建设和完善过程中,进而实现在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区域合作等方面的主客共享,确保全域旅游发展红利惠及更多群体,全民共享新型旅游市场建设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