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通知公告 / 正文

《杨凌示范区“十四五”体育事业发展规划》

来源:文旅体育局 发布时间:2022-08-15 08:51

杨凌示范区“十四五”体育事业发展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杨凌示范区推动体育事业迈向高质量发展、夯实体育强区建设基础的重要机遇期。为扎实推进“十四五”时期示范区体育事业发展改革工作,根据体育总局《“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陕西省“十四五”体育事业发展规划》,结合新时代示范区体育发展改革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制定本规划。

一、“十三五”体育事业发展显著成效

——体育设施跨越发展。以十四运会筹办为契机,加大各类体育设施供给,全区建成体育场地总数255个,总面积90.5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超过3.7平方米,位居全省前列。全区55个行政村和23个社区实现全民健身设施全覆盖,渭河运动公园、杨凌国际网球运动中心等重点体育设施建成投用,一批口袋运动公园创新建设,“区校”体育设施融合共享水平持续提高,“10分钟健身圈”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群众体育蓬勃开展。出台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实施全运惠民工程,连续成功举办“全民健身运动会”,“我要上全运”系列赛事和体育健康行“五进”活动广泛深入开展,全区各类体育协会组织达到21个,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数达到2.4名,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人数占比达到60.4%,《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试率达到90%。

——体育赛事升级提档。以塑造“一季一赛事、一赛一杨凌”体育赛事品牌为目标,成功培育杨凌农科城马拉松赛、自行车邀请赛、杨凌网球公开赛等品牌体育赛事。杨凌农科城马拉松赛成为中国田协金牌赛事和世界田联标牌赛事,进入西北地区路跑赛事第一梯队。十四运会和残特奥会杨凌赛区网球、皮划艇(静水)、赛艇项目筹备有序推进。

——青少年体育持续加强。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的意识不断增强,全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达到2所,青少年体育俱乐部2个,注册青少年运动员数量270人以上,全区各级学校广泛开展青少年体育运动,积极组队参加省级青少年体育培训、赛事、交流活动,有效地激发了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

二、“十四五”体育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四五”时期,杨凌示范区体育事业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大于挑战,总体趋势持续向好。

从机遇看,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及对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将为体育事业提供更有利的发展环境;全面建设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以及十四运会和残特奥会在我省和示范区举办将为体育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政策支持。

从挑战看,杨凌示范区体育事业在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存在,体育事业发展与示范区高质量发展要求还不相适应;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还无法有效满足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常态化新冠肺炎疫情下开展各类体育健身和赛事活动的条件还不健全;青少年体育发展质量和效益仍有待提高,竞技体育发展基础还未形成,体育产业尚处于起步培育期,与经济社会发展还不相适应;体育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还不足,体育消费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

从趋势看,2035年建成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的战略目标,必然引领推动体育事业发展步入快车道;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迫切需要体育有更大担当和作为,更好的发挥多元功能和独特作用;杨凌示范区的创新驱动发展、上合农业基地建设及区校融合发展、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将为体育事业拓展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十四五”体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体育工作重要论述,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增强人民群众体育获得感和幸福感为根本目标,以群众体育、竞技体育、青少年体育、品牌赛事、体育文化为发展主线,突出特色优势,补足短板弱项,全方面推进体育强区建设,使体育成为

杨凌农科城的重要软实力和经济社会发展新活力。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旗帜鲜明讲政治,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为建设体育强区提供坚强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调动群众参与体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促进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幸福感、满足全区群众不断增长的体育需求作为体育事业发展根本目标,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贯穿体育事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推动体育事业与示范区经济社会协同发展,提升体育区校融合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体育发展质量、效率和水平。

——坚持深化改革。以改革促发展,持续优化政府职能,不断完善体育社会化的体制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体育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增强体育发展内生动力,大力培育和引导社会体育组织、市场主体的高质量发展。

——坚持融合发展。立足杨凌农高区事业特色与实际,聚力挖掘体育发展潜力,创新拓展体育与现代农业、文化旅游、国际交流等其他领域融合发展,构建“体育+”融合发展新模式,形成具有杨凌特色的体育事业发展道路。

——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发展与安全并重,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重视体育领域各类安全风险防范,强化体育行业安全监督检查,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全力防范化解体育领域各类安全风险。

(三)发展战略

聚焦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坚持“一体两翼五新”的发展战略,“一体”是指以促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两翼”是指以突出顶层设计、补短板强弱项夯实体育事业发展基础,深化体育改革、抓特色树品牌拓展体育事业全新局面为两翼,全面推动示范区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五新”是指,围绕健康杨凌,构建更高水平公共服务体系、释放群众体育发展新动能;围绕杨凌特色,培育更具杨凌气质体育品牌、推动竞技体育迈上新台阶;加强体教融合、发挥区校融合共建优势、促进青少年体育实现新发展;强化顶层设计、优化体育发展环境、推动体育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深化体育改革、增强体育文化交流互动、打造扩大城市形象宣传和合作交流新平台。

(四)发展目标

总目标:到2025年,全区体育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有效形成政府主导有力、社会广泛参与、区校融合发展、迸发市场活力、领域协调融合的体育发展新格局,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体育生活的需要,为2035年建成体育强区奠定坚实基础,使体育成为杨凌示范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具体目标:

——全民健身水平迈上新台阶。全民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11.3万人以上,比例达到45%以上,群众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稳步提高,体育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提质城市社区“10分钟健身圈”,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4平方米, 发布全民健身运动地图。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8名,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超过91.2%。

——竞技体育发展开创新局面。十四运会和残特奥会杨凌赛区比赛精彩圆满举办。区校体育融合发展机制有效深化,区内高校网球、足球、赛艇等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取得新成效,青少年竞技体育培养体系有效建立。省水上运动中心建成国内一流单项训练基地,杨凌国际网球运动中心建成省级单项训练基地。省区联合建设的省青少年网球队发展迈进新阶段。

——青少年体育实现新发展。健康第一的理念深入人心,体教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全区青少年普遍掌握1—2项运动技能,体育活动更加广泛深入,体育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取得新进展。“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体育项目布局更加优化,创建5所以上省级示范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赛事品牌培育实现新突破。打造西北地区领先的单项精品体育赛事品牌,杨凌农科城马拉松赛争创国际路跑精英赛事,争取全国性网球比赛项目落地杨凌,持续培育杨凌农科城自行车邀请赛、陕西青少年网球锦标赛等赛事品牌。

——体育文化得到新升华。持续擦亮“一季一赛事、一赛一杨凌”体育文化品牌,城市形象和体育事业辨识度明显提升。积极开展面向“上合组织”“一带一路”等多边合作平台的体育对外交流,打造以“马拉松”为主的品牌体育交流活动,体育促进上合农业基地建设和对外交流做出新贡献。

表1:杨凌示范区“十四五”体育事业发展规划主要目标

序号指标名称单位属性2025年目标

1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

%

预期性

45%

2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

约束性

4

3

社会体育指导员占全区人口比重

人/万人

约束性

28

4

《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达标率

%

预期性

≧91.2

5

体育社会组织数量

预期性

≧25

6

注册青少年运动员人数

预期性

≧400

7

国家级和省级体育单项训练基地

预期性

≧2

8

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预期性

≧5

9

具有影响力的品牌体育赛事

预期性

≧4

10

体育对外交流活动

预期性

≧3

11

规上体育企业

预期性

≧2

四、构建更高水平公共服务体系,释放群众体育发展新动能

(一)推动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组织实施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工程,重点推进体育公园、全民健身中心、社会足球场、健身步道、户外营地等健身设施建设。盘活城区(社区)空闲地、边角地等资源,规划建设一批贴近社区、方便可达、面向公众开放的“口袋运动公园”,实施社区健身设施夜间“点亮工程”,提质城市社区“10分钟健身圈”建设。开展全区城市社区和农村人口聚集点体育设施“两提升”行动,进一步加强乡镇、街道开敞式健身场地建设和器材配备。督促新建小区按照新标准配建健身场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鼓励建设休闲健身区、功能区和田园景区。加强政策协同,鼓励社会力量建设多样化、专业化活动场馆、健身设施。加强“区校融合”,支持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体育共建共享,建立区内高校、中小学、企事业单位运动场馆向市民免费或低收费开放补助政策,鼓励扩大开放,提高全民健身设施利用率。

专栏一 全民健身场地设施重点工程

1.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建成杨陵区全民健身中心、新建国民体质监测中心,推动杨凌国际网球运动中心建设多功能运动场馆,推进一批社会足球场地建设。2.渭河运动公园提升项目。持续推进渭河运动公园提升改造,不断完善高质量、全龄化体育设施配建,统筹考虑健身智慧化、适老化提升和无障碍建设。3.城市口袋运动公园项目。充分利用城市边角地带,按照“见缝插针、多点开花、打造精品”的思路,建成10个以上城市口袋运动公园。4.新建小区体育设施配建项目。新建小区和社区严格按“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少于0.3平方米”标准,补齐社区建设短板。5.体育设施“两提升”行动。开展全区城市社区和农村人口集中点体育设施“两提升”行动,进一步加强开敞式健身设施建设和器材配套。6.体育服务企业孵化工程。通过土地优惠、资金补贴和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建设“百姓健身房”、参与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及运营管理。7.体育设施夜间“点亮工程”。通过实施区内室外体育场地灯光提升改造工程,为广大群众开展夜间运动锻炼提供条件。8.杨凌示范区全民健身地图。开展全区各类运动健身场地普查,充分借助电子地图、微信等网络平台,发布杨凌示范区全民健身地图。

(二)打造广泛参与的全民健身活动体系。抢抓十四运会和残特奥会举办契机,坚持线上线下结合、传统与新兴并举,大力开展“我要上全运”系列群众体育赛事活动。按照“经常化、特色化、大众化、生活化”要求,持续办好“杨凌示范区全民健身运动会”,着力培育足球、篮球、网球三大群众联赛品牌,持续扩展提升规模水平,支持开展羽毛球、乒乓球、骑行、门球、轮滑等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运动项目,大力推广太极拳、武术、健身气功等民间民俗体育项目,积极探索文化、旅游和体育融合发展的房车营地等为代表的新兴户外体育休闲运动项目。

专栏二 全民健身活动普及工程

1.公益体育赛事发展计划。扩大体彩公益金资助全民健身赛事,加大向社会力量购买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服务的力度。2.群众体育品牌孵化项目。推广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打造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品牌。3.全民健身运动会项目。按照“经常化、特色化、大众化、生活化”要求,持续办好“杨凌示范区全民健身运动会”。4.特色项目培养计划。着力培育群众基础较好的足球、篮球、网球三大群众联赛品牌,持续扩展提升规模水平。

(三)加强体育社会组织建设。按照体育组织“4+X”体系,成立杨凌示范区体育总会、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引导社会力量组建网球、自行车等群众基础较好,有引领性的特色体育协会,不断完善协会组织体系。持续加大对示范性体育社会组织支持力度,加大“僵尸型”体育社会组织清理,在确保各类体育社会组织脱钩不脱管基础上,稳妥推进体育协会与体育行政部门脱钩,规范促进全区社会体育组织高质量发展。大力支持民办非营利性社会体育俱乐部和面向青少年的社会体育俱乐部规范、有序发展。加快成立示范区农民体育协会,积极开展跳绳、广场舞、柔力球等群众喜爱的特色项目,实施体育助力乡村振兴工程。支持老年体育协会进一步发挥特色优势,深入开展丰富多样的老年健身赛事和活动。

(四)提高科学健身指导水平。全面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体育指导员在组织社区体育活动、指导科学健身等方面作用。加快推动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才培养,每年定期组织开展体育指导员培训考核,力争到2025年全区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达到700人(即每千人拥有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不少于2.8人)。依托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开展常态化国民体质监测工作。拓展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和社区文化室(中心)的体育服务功能。

(五)引导全民健身智慧化发展。充分考虑新冠肺炎疫情和未来户外运动风险因素,推进“互联网+健身”“物联网+健身”模式,借助涵盖全民健身组织、场地设施、赛事活动、健身指导、器材装备等内容的数字化社会全民健身平台,鼓励开展以家庭、政企组织、社会团体为单位的居家健身和全民健身网络赛事活动,大力推动全民健身智慧化快速发展。

五、打造杨凌特色的体育品牌,推动竞技体育迈上新台阶

(一)办好十四运会和残特奥会。“精彩、圆满、简约、安全”成功举办杨凌示范区赛区所承担的十四运会网球、赛艇、皮划艇(静水)决赛项目,办好残特奥会赛艇、皮划艇(静水)决赛项目。凸显杨凌农科城“农耕文化”特色,做好十四运会和残特奥会火炬传递工作。

(二)构建竞技体育发展体制机制。坚持政府与社会相互配合,充分发挥杨凌竞技体育优势,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构建竞技体育发展体制机制,研究制定推动与区内高校、专业中心、协会、俱乐部融合共建优秀运动队实施办法和奖励办法、优化青少年运动员注册管理办法、支持中青年教练员培训教育鼓励办法等指导性文件,全面激发示范区竞技体育发展活力和动力。

(三)培育竞技体育特色项目名城。按照“突出优势重点、支持优先发展”的思路,重点支持网球、水上运动两大竞技体育特色优势项目发展,打造“西北网球名城”和“水上运动名城”。借力十四运会和残特奥会举办契机,支持省水上运动中心优化完善训练设施功能,打造高水准的现代化国内一流单项训练基地。支持杨凌国际网球运动中心提升训练设施条件和服务保障功能,积极承接国内外高水平运动队转训任务,建成省级单项训练基地,创建国内一流的网球训练基地。推动省区联合建设的省青少年网球队发展迈上新阶段。支持杨凌国际网球运动中心、省水上运动中心积极承办专业赛事,积极申办国家级以上高水平单项赛事,加快竞技体育与国际高水平赛事接轨。支持推动发展田径、游泳等基础项目,足球和篮球等集体球类项目、乒乓球和羽毛球等群众喜爱项目。

(四)支持区内高校组建高水平运动队。支持区内高校加强篮球、排球、游泳、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传统特色及优势项目的普及,新建足球、水上运动等高水平运动队,在运动队训练、运动员注册、代表地区参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组织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专业运动队走进区内中小学,实施“竞技体育进校园”活动,带动全区广大青少年积极参加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体育活动,提升综合素质,努力发现和培养示范区优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全区注册青少年运动员数量突破400人。坚决做好反兴奋剂工作。

(五)打造杨凌农科城特色品牌赛事。按照“一季一赛事、一赛一杨凌”建设目标,聚力打造独具杨凌特色的“4+N”品牌赛事体系,持续提升杨凌农科城马拉松赛、自行车邀请赛、汽车场地越野赛三项品牌赛事办赛水平。办好杨凌农科城马拉松赛,在入选世界田径标牌赛事的基础上,力争升级为世界田径精英标牌赛事。打造西北地区领先的单项精品体育赛事品牌。发挥网球场馆资源优势,争取全国性网球比赛项目落地杨凌,持续办好省青少年网球锦标赛,着力打造杨凌网球公开赛品牌。发挥农科教旅资源优势,培育文旅体育融合发展的农科城城市定向赛品牌。

专栏三 竞技体育和品牌赛事培育重点工程

1.十四运会和残特奥会赛事项目。全力抓好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杨凌赛区网球、皮划艇(静水)、赛艇3个比赛项目和皮划艇(静水)、赛艇2个残特奥项目的前期筹备和竞赛组织工作,确保杨凌赛区赛事同样精彩、同样圆满。2.重点训练基地建设项目。借十四运会和残特奥会举办契机,支持省水上运动中心建成国内一流单项训练基地、杨凌国际网球运动中心建成省级单项训练基地。3.重点强基工程。推动示范区大、中、小学兴建集体球类项目场地,兴办运动队。4.精品赛事提升工程。办好杨凌农科城马拉松赛,在入选世界田径标牌赛事的基础上,力争升级为世界田径精英标牌赛事,打造全国单项精品体育赛事品牌。5.高水平特色赛事计划。发挥网球场馆资源优势,争取全国性网球比赛项目落地杨凌,持续办好省青少年网球锦标赛,着力打造杨凌网球公开赛品牌。

六、加强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体育实现新发展

(一)构建体教融合完善青少年体育发展体制机制。全面贯彻落实省体育局和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制定出台示范区相关支持政策,积极培养青少年参与体育项目兴趣。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健全体育、教育、财政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和联合督导机制,逐步构建形成体系健全、制度完善、协同育人、融合发展的青少年体育发展新格局。

(二)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完善“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体育模式,支持区内中、小学争创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到“十四五”末,全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达到5所以上。开足体育课,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促进青少年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掌握1-2项运动技能。鼓励全区大、中、小学建立学校体育代表队,支持高校建立足球、篮球、排球等集体球类项目队伍和网球等特色优势项目队伍,鼓励中学建立足球、篮球、网球、田径、游泳等项目学校代表队。鼓励具备条件的学校成立包括校内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在内的学生体育社团。积极发展幼儿亲子体育,推广趣味田径、快乐体操、小篮球、气排球等一批适合幼儿开展的体育项目,引导儿童少年和家庭广泛参与。广泛开展青少年体育夏(冬)令营、少儿体育嘉年华等活动,鼓励和引导更多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

(三)积极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积极组团参加陕西省中小学生(少年儿童)运动会,支持区内高校积极组队参加省第十七届运动会大学生组比赛。由教育、体育部门共同组织全区学生(青少年)体育赛事,拟定年度赛事计划,统一注册资格,建立分学段(小学、初中、高中)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支持区内普通中、小学举办校级运动会,合理组织校内比赛、校际比赛,以常态化备战参赛提升校园体育水平。定期举办示范区青少年(校园)足球、篮球联赛。支持组建示范区代表队参加全省青少年年度锦标赛、校级联赛,为包括学生运动员在内符合条件的青少年运动员授予等级称号。鼓励社会力量组织广泛开展各类青少年体育赛事。

(四)支持社会体育俱乐部发展鼓励社会力量组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贯彻落实《关于促进和规范社会体育俱乐部发展的意见》精神,落实相关政策,在体育场地、培训、竞赛等方面提供支持。发挥社会俱乐部在服务、推广、培训等方面的作用,重点扶持青少年俱乐部发展,让俱乐部成为青少年参与专业体育运动的重要力量。支持社会体育俱乐部按照教育部、体育总局制定的社会体育俱乐部进入校园准入标准为学校体育活动提供指导,普及体育运动技能。加强监管力度,改善社会体育服务环境,激发市场活力。

(五)完善体育师资队伍体系建设每年开展一次示范区优秀体育教师、教练员评选表彰工作,每年选派5名以上优秀体育教师、教练员参加各种体育运动项目技能培训,增强体育教学和课余训练能力。鼓励区内优秀高校体育教师和区内中、小学“结对子”开展系统课外体育教学,按工作量给予一定补助。

专栏四 青少年体育重点工程

1.青少年体育发展培养计划。制定出台示范区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2.特色训练基地建设工程。强化学校体育“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特色建设,到2025年创建5个以上区级单项训练基地,5所以上具有省级示范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3.校园赛事孵化工程。策划举办示范区中、小学生(少年儿童)运动会,定期举办示范区青少年足球、篮球联赛,打造全区学校体育发展成果展示和交流互鉴平台。4.专业队培养计划。支持组建杨凌代表队参加全省青少年年度锦标赛、校级联赛。5.优秀体育人才培养计划。每年选派5名以上优秀体育教师、教练员参加各种体育运动项目技能培训,增强体育教学和课余训练能力。6.校园体育教学帮扶项目。鼓励区内优秀高校体育教师和区内中、小学“结对子”开展系统课外体育教学。

七、优化发展环境,实现体育产业发展新突破

(一)优化发展环境促进体育产业培育。进一步开放体育市场和资源,优先鼓励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体育领域,激发市场活力。持续提升马拉松、网球等消费引领性强的全民健身项目和竞技项目内涵,积极申办国家级以上水平单项赛事,培育体育消费新热点。结合体教融合、双减政策落地,大力培育健身休闲、电子竞技、体育旅游、体育培训、体育制造、培训服务和场馆服务等业态。支持杨凌国际网球运动中心加强商业开发,打造网球梦想小镇和体育众创空间,孵化更多多元化市场主体。创新体育彩票销售渠道,加强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管理和宣传,助力体育发展。

(二)培育壮大体育市场主体。以精品赛事、公共场馆为平台,加大规上体育企业培育力度。鼓励健身俱乐部连锁经营,引导市场运营良好、发展潜力较强的优质体育健身俱乐部健康发展。支持有条件的体育社会组织承接各类体育服务项目,支持鼓励社会体育组织承接各类体育服务和组建专业运动队,积极培育民办非营利性社会体育俱乐部。

(三)推动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按照“体育+”、“+体育”思路,以精品赛事、运动特色小镇、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等创建工作为抓手,以农科城马拉松赛、体育旅游节、渭河运动公园、特色运动场馆等优势资源为重点,大力拓展青少年体育研学、夏(冬)令营、体育赛事等体育旅游精品项目,促进体育与文化旅游、生态旅游、教育旅游、健康旅游、休闲旅游等融合发展。

(四)加强体育市场监管。提升体育市场监管能力,细化监管举措,不断完善公共体育设施、体育赛事活动、运动技能培训、体育中介服务等重点领域的监管制度体系,进一步加大事中事后监管力度。坚决贯彻“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要求,强化行业管理责任,切实提高体育行业安全管理工作水平。

专栏五 体育产业重点工程

1.体育精品赛事引领工程。大力培育打造杨凌农科城马拉松赛、杨凌网球公开赛等2项以上有广泛市场影响力和消费带动性的特色精品体育赛事。2.网球梦想小镇项目。围绕杨凌国际网球运动中心场馆,打造网球特色平台,建成集运动、展示、培训等服务为一体的网球梦想小镇。3.体育众创空间项目。支持以杨凌国际网球运动中心为平台,孵化更多多元化市场主体,力争到2025年培育2家以上规上体育企业。4.体育旅游精品工程。持续举办“杨凌体育旅游节”,发布年度杨凌体育旅游线路,重点打造杨凌渭河生态公园沿渭有氧运动带、网球中心时尚运动健身项目和小湋河绿谷花海骑行自驾游等特色体育旅游项目。5.行业监管提升工程。提升体育市场监管能力,提高体育行业安全管理工作水平。

八、广泛交流互动,扩大城市形象宣传和合作新平台

打造青春跃动城市体育名片。持续擦亮“一季一赛事、一赛一杨凌”的体育文化品牌,弘扬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体育精神,丰富城市精神内涵,促进示范区城市形象和体育事业辨识度明显提升,打造青春跃动的城市新名片。

(二)扩大体育交流合作。组团参加中国体育文化博览会、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等大型体育会展活动,鼓励区内体育企业、协会、俱乐部积极参加陕西体育博览会、陕西体育产业发展大会等活动,扩大杨凌体育“朋友圈”。广泛开展面向“上合组织”“一带一路”等多边合作平台的体育对外交流,办好马拉松品牌体育交流活动,为上合农业基地建设和对外交流贡献体育力量。

九、“十四五”体育事业发展保障措施

(一)完善政策保障。将体育事业发展重点指标纳入杨凌示范区年度目标责任考核指标体系,将健身设施规划建设、开放利用和开展群众体育纳入重点工作安排。发展和改革部门要将体育事业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在项目上给予支持。住建部门要将体育发展纳入城乡发展规划,严格落实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和配建标准。自然资源部门要将体育用地纳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统筹考虑各类体育用地需求,做到优先供地、优先审批、应保尽保。其他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做好体育事业发展的政策支持、服务和保障等工作。

(二)健全投入机制。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体育发展经费投入机制,将体育事业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投入,保障体育健康发展。加大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体育公共服务的力度。采用政府购买服务、PPP公私合营模式等多种模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发展建设,促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共建共享。

(三)强化人才支撑。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围绕体育中心任务,深化体育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体育人才评价机制,加快形成有利于体育人才成长的培养、使用、激励和竞争机制。以体育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依托示范区学校体育人才队伍,广泛吸纳社会优秀体育人才,注重高层次体育人才引进, 建立示范区体育人才智库。以能力建设为核心,通过组织体育行业技能培训和交流活动,提升体育行业从业人员技能水平。以鼓励劳动和创造为根本目的,出台示范区体育人才保障政策,加大对人才的有效激励和保障。

(四)加强组织实施。坚持全区“一盘棋”思想,围绕本规划确定的发展战略、目标任务、重大举措,厘清责任边界、明确责任主体。将重点工程作为规划实施的重要抓手,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夯实工作责任,加快推动规划确定的重点工程落地实施。加强对重点工程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密切关注形势变化和风险演化,强化系统观念、底线思维和问题导向,及时协调解决工程建设中存在的各类问题,有力有序推进重点工程建设实施。

      关于印发《杨凌示范区十四五体育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