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通知公告 / 正文

关于征求《杨凌示范区十四五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修改稿)》意见的函

来源:文旅体育局 发布时间:2021-05-07 17:37

各有关部门、文旅企业(单位)、社会各界人士:

为了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提高示范区十四五全域旅游发展规划质量,现将我局委托第三方起草的《杨凌示范区十四五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修改稿)》(见附件)向社会广大公众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的时间从2021年5月7日起至2021年5月12日10:00前止。欢迎单位和个人通过邮寄、电子邮件、电话或传真的方式提出宝贵意见及建议,我们将认真研究采纳合理意见建议。

附件:《杨凌示范区十四五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修改稿)》

联系人 :杨凌示范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 陈凯

联系电话:029-87036336,029-87035553(传真)

邮箱地址:270810864@qq.com

邮寄地址:杨凌示范区政务大厦718室杨凌示范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业务科陈凯(收)13629265320。

杨凌示范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

2021年5月7日

杨凌示范区“十四五”

全域旅游发展规划

修改稿

杨凌示范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

2021年4月

目录

第一章 规划背景和现状

一、规划背景

二、规划基础和条件

三、主要问题

第二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总体思路

三、基本原则

四、发展目标

五、空间布局

第三章 重点任务和措施

一、农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战略

二、文旅融合,助推旅游产业发展

三、提质升级,强化旅游品牌优势

四、遗址保护,筑牢文化传承根基

五、强化基础,优化旅游发展环境

六、升级消费,构建循环经济格局

七、创新发展,优化空间发展格局

八、创新示范、健全现代旅游市场

第四章 规划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保障

二、加大政策保障

三、加强人才保障

四、完善指标和绩效制度


第一章 规划背景和现状


一、规划背景

“十四五”(2021-2025年)时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示范区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重要窗口期,推进示范区全域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后克服国际、国内诸多挑战的历史机遇期。

国家实施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新格局。支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与中亚国家联合建设旱作农业技术研发中心、技术推广示范基地和合作园区,推进实施“一带一路”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为杨凌示范区融入区域发展,推动全域旅游实施创造了有利条件,城市群融合带动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

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杨凌示范区可借助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机遇中有利的区位交通、产业基础、农业科技等优势,加强与沿线国家(地区)开展产学研合作交流,推动杨凌全面高质量发展。

国家实施“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目前,区域协调发展进入新阶段,杨凌示范区以跨境旅游合作区、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等建设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加快形成西部大开发新格局,推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助力。

国家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及世界范围的蔓延,给旅游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困难。建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旅游发展格局,是旅游发展走出困局的有效途径,旅游市场的复苏和振兴,能有效拉动内需,促进消费市场的振兴。

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加大黄河流域污染治理,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沿黄地区中心城市及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杨凌示范区渭河流域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融合发展,注重生态优先发展。

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发挥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示范带动作用,以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作为乡村产业兴旺发展的重要内容,与杨凌示范区的发展有效融合,带动形成庄园和现代农业发展新契机。


二、规划基础和条件

在陕西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杨凌示范区“十三五”旅游业发展得到进一步提升,旅游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旅游业产业体系不断完善,旅游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旅游业管理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旅游业从业人员队伍不断壮大,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为杨凌示范区“十四五”全域旅游发展助力。

(一)主要发展成就

“十三五”期间,杨凌示范区旅游规模不断扩大,2016年,杨陵区被确定为第三批省级旅游示范县建设试点县(区)之一。先后荣获全国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省级生态园林城市等称号。2019年全年接待旅游人数510万人次,同比下降15.3%,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1.0亿元,同比下降0.9%,示范区旅游产业规模GDP占比达12.6%。较“十二五”末,旅游人数增长26.8%,旅游综合收入增长103.9%。

专栏1“十三五”旅游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指标

年份/年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接待人数(万人次)

401.9

420

456.1

602

510

增长速度(%)

/

4.5

5.5

32

-15.3

旅游收入(亿元)

10.3

11.7

13.8

21.2

21

增长速度(%)

/

13.6

17.9

54

-0.9

(二)全域旅游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关于加快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杨陵区创建省级旅游示范区实施方案》、《杨凌现代农庄经济集群总体规划》、《关于进一步推进研学旅行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具有区域旅游发展特色文件的发布,为杨凌示范区旅游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域旅游发展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

(三)全域旅游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杨凌示范区立足“农耕圣地、农科高地、健康福地”定位,紧紧围绕“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农业旅游目的地城市”目标,着力打造农业科普和生态休闲游旅游品牌,已经形成了研学旅行、农耕体验、科普休闲、体育康养四大特色全域旅游板块。目前,全区建有4A级景区2家、3A级景区1家、2A级景区1家、中国特色小镇1个、现代农业休闲农庄30个;三星级及以上酒店4家、其他酒店宾馆130余家,旅行社28家;城镇旅游从业人数达到1.5万余人,占全区城镇就业人数30%以上。2处国家级、4处省级、12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均得到妥善保护;培育省级非遗名录项目6个,区级非遗名录项目34个。

(四)重点全域旅游产品持续发力

“十三五”期间,杨凌示范区以重点旅游产品为基础持续发力,第27届杨凌农高会150万人次参会,项目签约投资及交易总额1100亿元,已形成展会带动全域旅游发展示范项目,杨凌马拉松赛蝉联中国田协金牌赛事,2019年吸引20000万人参赛,带动旅游人次达10万人次以上。研学旅游已成为杨凌示范区旅游业发展的新亮点,目前,累计创建研学旅行教育实践基地14家,其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杨凌现代农业创新园等5家机构成功获得省级研学教育实践基地授牌。2018年,入区开展研学旅行的省内外中小学校1000余所,研学人数达到60万人次。

(五)乡村振兴融入全域旅游格局初步形成

目前,杨凌示范区已建成职业农民创业创新园、小湋河现代农庄集群;新集村“葡萄小镇”基本建成,渭河湿地公园投入使用,姜嫄文化主题公园、崔西沟“耕读田园食尚炊兮”等一批文旅项目进展顺利,重点建设8个乡村振兴示范村,省级现代农业园区7个,农家宾馆51个,休闲农家138户,家庭农场66个,培育星级农家乐32户,崔西沟村获得国家乡村旅游模范村,五泉镇获得省级旅游特色名镇,毕公村等5个村获得省级旅游示范村称号。杨凌全域旅游格局初步形成。


三、主要问题

(一)缺少龙头旅游产品引领

杨凌旅游资源数量多,品质相对较低,开发不足,尤其缺少AAAAA景区等龙头旅游产品引领带动全域旅游发展。迫切需要整合示范区旅游资源,推动农科、生态休闲、历史等文化整合提升,提高旅游产品品质,打造AAAAA旅游景区,引领带动全域旅游发展。

(二)品牌影响力有待提升

杨凌农科城与杨凌农高会已在国内外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然而“杨凌旅游”却未能抓住契机,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品牌。亟需利用杨凌农科城和杨凌农高会、杨凌农科城马拉松赛等已有的对外窗口和宣传平台,推广杨凌旅游;同时如何借助微博、微信、抖音等互联网新媒体创新旅游宣传方式、壮大杨凌旅游品牌是重中之重。

(三)旅游配套设施仍需完善

旅游业配套的交通集散、餐饮住宿、标志引导系统等有待进一步完善;杨凌智慧旅游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应大力完善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并加强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基建在杨凌旅游领域的建设和应用,搭建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构建舒适宜游的旅游环境,吸引游客,留住游客。

(四)旅游创新发展尚显不足

景区特色化、趣味性和体验感较差,难以吸引“回头游客”和过夜游客;旅游市场化机制、投融资模式和管理体系等有待提升。加强旅游发展指引,强化特色化、精品化、服务标准化景区建设,推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完善保障体系、创新体制机制,推动旅游项目有效落地,杨凌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

(五)管理机制需进一步完善

星级酒店及民宿标准化建设管理机制缺失,对杨凌示范区服务体系建设形成制约;人力资源吸引程度不高,无法实现壮大旅行社及导游队伍对杨凌市场的持续投入;旅游商品产业化、市场化推动不力,无法形成全产业链旅游服务保障体系。


第二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发展若干政策的批复》要求,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以全域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形成“双循环”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紧盯“一眼杨凌,千年农耕”全域旅游发展定位,以农耕文化、田园风光、科技农业、精品赛事为特色,精准发力补短板、强弱项,推动示范区全域旅游统筹协调发展。


二、总体思路

坚持规划实用性。从“五位一体”出发,以全域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为要求,在充分梳理全域旅游发展机理的前提下,囊括经济、社会、治理、环境等多方面内容,系统谋划区域全域旅游发展。

正确把握区域全域旅游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发展形势。全面总结旅游发展的历史经验及存在的问题,把握规划的高站位与全局性,注重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体现科学化、全局化、规范化,增强规划的前瞻性。

重点解决全域旅游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以高质量发展为前提,立足杨凌示范区产业和项目需求,强化旅游业发展的统筹协调和密切配合,突出旅游要素的互补互融,突出规划的协同性。

注重科技的前沿和引领创新。将先进信息技术及互联网思维运用到全域旅游发展中,引导科学的规划目标设定和规划决策。同时,建立智能化信息平台提高全域旅游发展的科学性,以科技创新为基础,覆盖从旅游产业规划到开发的全过程。

坚持生态优先。保证示范区全域旅游产业不断朝着绿色发展、精细化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方向前进。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助力乡村振兴,保障全域旅游开发立足实际,实现高质量绿色发展。


三、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重需求侧改革。加强全域旅游特色资源开发,丰富全域旅游产品供给,加强技术革新和内涵转化,优化产品组合模式,提高产品供给品质、扩大供给范围,优化全域旅游供给环境;推动公共服务体制、节假日制度、消费促进机制等的改革创新,推出自驾游、亲子游等旅游产品,加大互联网宣传力度,加强对文旅融合精品示范项目的引导、扶持力度,满足市场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需求。

二是“多规合一”、加强顶层设计与科学管理。规划需要做到与《国土空间规划》的充分衔接,对于重点建设的全域旅游项目优先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确保全域旅游发展空间格局与各类用地规划的协调统一,使国土空间规划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确定的重大战略任务落地实施提供空间保障,盘活存量土地,实现土地的集约化发展。

三是科技创新引导全域智慧旅游发展。充分预测可能出现的新机会、新问题、新挑战,引领创新,将先进信息技术运用到全域旅游发展中,推广VR模拟、3D模拟、5G等技术的应用,促进智慧旅游体系建设。

四是优化空间布局,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以城乡融合发展新高度,全面整合跨城乡、跨区域的全域旅游资源,加快泛旅游产业的集聚性发展,将全域旅游旅游发展规划融入贯彻到城乡建设、乡村振兴、土地利用、生态保护等各类规划中,使全域旅游发展空间成为推动城乡发展要素共享、城乡产业结构升级、城乡风貌及环境优化的载体,形成全域旅游引导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空间布局。

五是注重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在规划中坚持绿色发展,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提高国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加大对境内河流的治理力度,促进河流水质的提升,通过加强对旅游区、旅游廊道、旅游村落的环境治理,改善全域的旅游环境。


四、发展目标

以陕西、关中平原城市群、黄河流域经济带文旅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为基础,围绕打造“中华农耕文化体验旅游目的地”和“现代田园风光慢生活旅游目的地”目标,推动农耕文化、田园风光、科技农业、精品赛事快速融合发展,促进文化和旅游相互赋能,文旅要素高效聚集,把旅游业打造成“十四五”示范区服务业发展新引擎,乡村振兴引领示范新动能,扩内需促消费新亮点。

“十四五”期间,示范区旅游总收入突破100亿元,游客接待量突破1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游客接待量年均增幅分别达到20%、25%以上;新增3家以上A级旅游景区;培育1个年接待游客超过200万人次核心旅游吸引物。打造一批国内知名度较高的农业文化旅游品牌景区和精品旅游线路,建成一批示范性较强的乡村特色旅游示范村庄和农庄。

到2035年,示范区旅游总收入达到300亿元,游客接待量突破3500万人次,新增5家以上A级旅游景区;打造形成乡村旅游和农业旅游国家重点景区,建成农业科技游国内第一品牌。把杨凌打造成“中华农耕文化体验旅游目的地”和“现代田园风光慢生活旅游目的地”。


五、空间布局

按照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的要求,将全域旅游与国土空间、秦岭保护、文物保护、交通发展等“十四五”规划主动衔接,坚持点、线、面结合,网络化空间格局打造思维,进一步优化示范区全域旅游产业发展的空间结构,规划打造“一核一带四区的全域旅游发展空间格局。结合区域旅游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着力打造杨凌农业高新会展板块及城市核心区(一核);渭河生态休闲游憩带(一带);特色庄园整合国家农业公园,隋泰陵文化融合发展区,农科研学体验区,乡村旅游度假区(四区)等重点板块。融合工业+旅游、教育+旅游、体育+旅游以及公共服务体系,形成全域旅游点、线、面融合高质量发展大格局。


第三章 重点任务和措施


一、农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战略

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以及《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发展若干政策的批复》,按照新时代乡村振兴引领示范区建设要求,以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以乡村全面振兴为目标,实施农庄集群发展、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强化农旅融合发展,将乡村旅游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助推乡村融合发展。

实施乡村旅游产业体系建设。将乡村旅游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努力构筑集生态观光、餐饮娱乐、休闲度假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产业体系,打造了一批乡村旅游精品镇村。

鼓励引导发展旅游民宿。制定出台《杨凌示范区鼓励旅游民宿发展的若干措施》。鼓励以“乡村振兴”为统领,充分发挥农户主体作用和市场主体作用。

加快特色乡村文化旅游发展。出台支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政策,将文化特色作为旅游资源有序整合开发,形成杨凌“一村一景,一村一游”的乡村旅游样板。

支持特色农庄集群化发展。把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乡村振兴有机结合,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发展集特色食疗、中医养生、温泉理疗、康体运动、养生休闲、养生度假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特色康养型主题农庄。

推动区校融合,助力农旅产业发展。以中外农业合作交流为基础,发挥农业自贸区和“一带一路”国际农业合作优势,形成国际前沿农业科普体验的旅游发展模式,打造区校融合、校企融合、国际合作的“双创”农业发展思路,重点形成农业科技、农业技术展览、农业观光为一体的农业国际合作观光游。

专栏2 乡村旅游重点项目

农庄集群建设项目:支持30个各具特色的现代农庄集群化建设,以其独特风格、品质化服务成为乡村旅游和研学旅行的打卡地,形成集特色食疗、中医养生、温泉理疗、康体运动、养生休闲、养生度假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特色康养型主题农庄。

杨凌(田园居)蘸水面街区项目。围绕杨凌面食文化,策划实施杨凌(田园居)蘸水面街区项目(含蘸水面博物馆)。

特色乡村文化旅游项目。支持王上村、新集村、田西村、崔西沟村、上川口村、马家底村等美丽乡村和特色产业村建设,大力发展田园观光、果蔬采摘、民俗体验、民宿度假、康养度假等乡村旅游和体验产品。

精品民宿和客栈建设。制定出台《杨凌示范区鼓励旅游民宿发展的若干措施》及《杨凌示范区星级农家乐评价管理办法》,在小湋河景观带、渭河景观带、美丽乡村等区域范围内,结合农耕文化、人文资源、自然景观、生态环境,在农户原有住房基础上进行修缮改造,集聚发展旅游精品民宿新业态,建设马家底等一批品牌民宿、星级民宿、民宿示范村。

中华黄河流域农耕文明传承基地。依托杨凌“农耕文化”、“后稷文化”以及现代农业科技优势,立足“农耕圣地、农科高地、健康福地”的旅游发展定位,以研学旅行、农耕体验、科普休闲、体育康养为特色。主要建设农业技术示范园、体验农场、民宿以及其他休闲娱乐等旅游设施。同时开展上合组织国家农业技术、农产品、特色商品及文化旅游项目展示体验。弘扬中华民族特别是黄河流域-渭河流域的农耕文化和后稷文化。

农业“双创”基地。依托杨凌职业农民创业园与杨凌农高产品电商园,打造杨凌农业创新创业基地,采取“公司+专家团队+职业农民”的新型运作模式,开展农业高新技术推广与培训,发展互联网+产销结合模式,推出“定制——生产——加工——电商——物流”一体化运营模式,打造智慧农业和智慧旅游典范。

世界农业之窗。依托杨凌智慧农业谷农业科技优势和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丝路农业高科技技术聚集优势,打造3500亩的以旅游、度假、休闲、住宿、农科体验为一体的农文旅融合项目,主要建设田园萌宠互动区、无动力亲子乐园、动感戏水区、田园印象演艺区、田园冒险区、田园野宿等农文旅融合项目,打造“农业+科技+金融+文旅+城镇化”全国性示范样板,为中国未来农业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探索“杨凌经验”。


二、文旅融合,助推旅游产业发展

落实《杨凌示范区支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盘活示范区现有旅游资源,推动农耕文化、农业科技和文化旅游快速融合发展,吸引消费群体,以全域旅游为指引,以贴近游客的旅游产品为抓手,推动全域旅游与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促进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

优化产业布局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深入挖掘现有旅游资源,形成集聚化效应,从供给侧角度形成不同的旅游主题,以杨凌示范区产业发展的现状布局为基础,形成世界农业展示观光、运动休闲度假、农耕文化体验等旅游目的地。

深化“旅游+”产业融合。结合杨凌农业种植采摘、高科技农业展示、农业研学教育、康养+田园、庄园、滨水等场域环境+有机农产品、手工艺品、体育赛事等特色资源形成的“新体验、新空间、新主题”,提出寻吸引(即旅游+业态模式,跨越产业寻找吸引)、配要素(完善新旅游六要素,围绕主题叠加要素)、拓功能(在新旅游六要素商、养、学、闲、情、奇的基础上,利用场域延伸功能)的旅游新需求,从而实现旅游产品多元化、特色化发展及关联产业附加值的提升。

优化空间布局,打造“半小时旅游圈”。持续优化杨凌文旅发展空间,充分发挥杨凌位于武功、扶风、周至、眉县区域中心的区位优势,通过杨凌交通旅游枢纽进一步便捷交通、优化大公交等措施,在空间上形成杨凌“半小时文旅圈”。

专栏3 文旅融合重点项目

渭河运动生态旅游度假区。在现有渭河湿地公园的基础上,完善提升休闲景观设施配套,适当设置生态观光、休闲游乐、体育健身等项目,打造景观优美、自然和谐的以运动休闲度假和夜间经济为主的生态旅游及慢生活休闲场所。

城西上合农业观光区。以中外农业合作交流为基础,发挥农业自贸区、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以及“一带一路”国际农业合作优势,形成国际前沿农业科普体验的旅游发展模式,打造校企融合、国际合作的“双创”农业发展思路,重点形成农业科技、农业技术展览、农业观光为一体的农业国际合作观光游。

农科研学体验区。以农耕文化展示为主,提质升级西农大博览园、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创新园、新天地农业科技示范园、中国克隆动物基地、教稼园等农科型景区景点;同时以研学为主题,推动杨凌区内现有的现代农业园、特色庄园、科技型农企改造升级,将杨凌示范区打造成为全国一流农业科技研学基地。

乡村旅游度假区。重点打造已建成的特色民宿村,包括隋文化主题——王上村、民俗美食主题——崔西沟村、葡萄采摘观光主题——新集村、红薯产业主题——田西村,形成乡村旅游、农业休闲为主的乡村旅游区,并通过民俗、手工艺品、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形成独特的民俗文化,发展乡创产业。

华侨城欢乐田园项目。重点支持华侨城欢乐田园项目建设,推动“农业+文化+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包括田园萌宠互动区、无动力亲子乐园、动感戏水区、田园印象演艺区、田园冒险区、田园野宿区等农文旅融合项目。

小湋河绿谷花海。按照全域旅游全景规划的思路,对现有30个农庄和10个研学基地进行全面改造升级,包括农庄+知名企业、精品民宿、研学营地、十里花海等四大版块,打造小湋河现代农庄河谷旅游产业集群,将杨凌打造成农业特色的休闲旅游观光目的地和农业科普知识体验、培训和交流的研学旅行基地。

杨凌社区文化中心(市民文化盒子)。结合杨凌居民分布实际情况,选取人流量和居住密度较大的社区建设“文化展示中心”。每个展示中心计划占地面积500㎡以上,集合书店、社区党建中心、非遗展示、文创产品售卖、旅游宣传、朗读亭等为一体的“文化展示中心”。打造展示提升杨凌城市品位、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展示杨凌文化名片、推广杨凌文化旅游的“微型综合体”。

童梦工场(青少年社区文化中心)。整合图书、咖啡、活动、朗读、文创、音乐等多种功能,提供“图书+文创”“图书+饮品”“图书+教育”“图书+活动”等可持续性的商业运营服务内容。小小运动馆:招引儿童身体、智力、情感、性格和社交能力教育机构,通过身体动起来、头脑活起来,助力儿童成长为社会小公民。小小科技馆:以农业科技为主题,通过招引市场机构,整合和开发区内其他农业资源,打造有展示性、有体验化、有课程、有线路的“儿童旅行社”,带动亲子旅游提档升级。



三、提质升级,强化旅游品牌优势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同时注重需求侧改革,推动基础性旅游产业迭代升级,融合性旅游产业集成优化、创新性旅游产业突破发展,打造精品旅游项目,提升现有旅游品牌,以“一眼杨凌、千年农耕”为导向,加快示范区全域旅游提升升级。

鼓励市场化运作。以“农耕文化、特色旅游、民俗展演、展览展示、祭祀传承、非遗美食、乡村音乐、体育竞技、会展旅游”等为内容,积极鼓励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开展市场化运作。

提升旅游服务高标准建设。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体系,提高节会活动策划创意、宣传营销、综合管理和专业化水平,以服务优势助推品牌景区建设。

持续推进高品质景区创建。鼓励开发“文化+”体验型旅游产品,提升景区文化附加值,促进景区从传统观光型向复合功能型转型升级。依托优势文化资源,新建一批精品景区,推出一批精品旅游线路。

加快推进A级景区建设实施旅游景区标准化、智慧化、商业化、市场化、产业化提升工程,助推A级旅游景区建设。

全域旅游宣传推广。立足区情实际,坚持以国际化的视野审视和定位杨凌示范区旅游业的发展,按照“世界知名,国内一流”发展理念和“全境式特色现代农业旅游”的发展思路,围绕建设国际农业旅游目的地,打造了“农科、有机健康、田园生态、隋韵、运动”五大旅游文化品牌,突出“中国农科城”、“中国农业发祥地”,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全境式特色现代农业旅游目的地;陕西之星·全域旅游的制高点全国典范;全域旅游示范区标杆;一带一路沿线特色旅游品牌。

专栏4 全域旅游品牌建设

后稷农耕文化推广:围绕后稷农耕文化,在后稷教稼园策划开展年度后稷农耕文化传承大典,挖掘古邰国农耕历史文化。

杨凌马拉松赛事提升:与文化、旅游、美食结合,进一步延伸扩展杨凌农科城马拉松赛外延,提升赛事组织和服务水平,加强赛事周边旅游设施配套,提升杨凌体育赛事旅游影响力。

杨凌农高会会展旅游:策划开展杨凌“会展旅游节”,与农高会有效无缝衔接,拓展农高会影响力和吸引力,增加游玩、体验、休息、餐饮、购物等旅游配套设施,强化会展旅游功能,加强农业旅游的宣传渗透,打造农业会展旅游品牌。

农业文旅节庆活动:鼓励渭河景区、尚特梅斯庄园、菲格庄园等景区结合本身实际策划实施音乐节、露天电影院、彩虹跑等文旅体活动,举办“后稷农耕文化非遗大典”、“中国农民丰收节杨凌会场”等节庆活动。

慢生活旅游:围绕小湋河绿谷花海、马家底民宿、花溪园等生态休闲农庄,形成以生态休闲、清新悠然为主的慢生活旅游品牌。依托小湋河南岸特色农庄及乡村道路,打造杨凌示范慢行系统,其中包括观光小火车,自行车骑行道、徒步道等,设置供游客和市民休憩的公用服务设施。

高A级旅游景区(度假区)培育工程。3年内新增A级以上景区6家,A级以上景区总数达到10个。重点打造5家3A级以上景区(度假区):支持现有4A级景区博览园、创新园实施标准化、智慧化、体验化、商业化改造,大力推进渭河湿地运动公园、智慧农业谷、小湋河生态观光区等创建3A级景区。重点实施现有两个AAAA级景区博览园、创新园进行改造提升,完善新申报的渭河生态公园(AAA)、王上村(AA)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旅游道路、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导览、旅游配套设施等的改造提升。

全域旅游宣传推广。利用互联网、移动多媒体平台,加强杨凌示范区宣传、营销和推广;借助央视等电视媒体及新媒体平台,打响杨凌示范区知名度,树立品牌优势。


四、遗产保护,筑牢文化传承根基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加强示范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统筹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加强文化遗产价值的挖掘、阐释、传播,对历史文化、传统文化、原生文化等优秀地域文化及遗址遗迹进行保护和修复,实现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

实施重点历史遗迹保护利用。加强遗址及周边保护,在保护的基础上适当开发遗址参观游玩和文化宣传展示等项目,推进遗址公园建设。

加大历史文化的传播推广。以历史遗迹为出发点,重点挖掘历史遗迹的文化内涵,以遗址保护、实景演出、文化展示、文化休闲为模式,讲好杨凌故事,彰显民族灿烂文化。

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开发利用搜集民间习俗、节庆活动、仪式、语言、书法、舞蹈、音乐、戏曲、杂技、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现状,构建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利用为核心的开发利用体系。

加大优秀文创IP的创作和挖掘。鼓励国内外文艺工作者对杨凌优秀IP进行故事挖掘和创作,形成农业科技、历史遗迹、民俗节庆、农耕文化等多角度、多维度的文创作品,把握好创作方向和内容创新,紧扣时代主题,把握杨凌发展脉络。

专栏5 历史遗迹保护及文创重点项目

隋文化国家遗址公园:加强隋文帝泰陵遗址及周边保护,在保护的基础上适当开发泰陵遗址参观游玩和隋文化宣传展示等项目,以隋文帝“开皇之治”的盛世题材为主题,创作一台经典室内小型实景演出,同时可采用VR等现代技术让人们用高科技领略隋朝灿烂的文化。

古邰国遗址公园。建设后稷文化纪念馆、农耕祭祀广场、农耕文化展览馆等,创作“后稷教稼”等实景演艺、舞台剧。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并发扬锣鼓乐器手工艺产品及制作技艺,定期开展姜嫄庙会节庆活动,开发旅游节庆活动、开发符号化旅游商品、文化元素创意物质化、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品牌。

实景舞台剧演艺剧目。结合杨凌农耕文化和隋唐文化等资源,开发《后稷》实景舞台剧和《大隋风云》等实景舞台剧,补齐杨凌文旅演艺短板,开发旅游新业态,健全旅游服务链条,延长文旅产业。

优秀文创IP的创作和挖掘:鼓励各类市场主体联合专业策划机构打造可读、可视、可感的杨凌文创IP,策划形成杨凌旅游对外宣传口号、杨凌城宣口号、旅游标识和杨凌伴手礼,对凸显杨凌农科品牌开发的影视、动漫、音乐、微电影和短视频等新型文化旅游商品,紧扣农耕文化、杨凌特色产品和国际农业元素,推动杨凌文创产品与创意设计、现代科技、时代元素紧密结合,每年定期举办文旅创意设计及商品大赛。


五、强化基础,优化旅游发展环境

以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为支撑,加强全域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服务和导览服务设施,完成旅游集散体系、旅游交通体系、旅游厕所体系、智慧旅游服务体系建设,提升旅游住宿餐饮服务设施和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创建“标准化、智慧化、市场化、便捷化”全域旅游发展环境。

健全区内交通集散网络。优化二级集散点布局,完善二级集散点餐饮、厕所、全域全景图等基础。

丰富数字文旅产品。抓住后疫情时代旅游业特点,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沉浸式文旅体验项目,加强数字文旅创意产品供给,如VR、AR、线上旅游,线上体育等。依托高新技术,推出一批科技型文化旅游产品。

规范民宿管理,推动酒店星级提升。实施民宿规范化管理,打造特色民宿服务,推动星级酒店标准化建设,实施星级酒店动态化管理。

全面实施景区信息化建设。支持景区开展信息化建设,创建智慧服务体系。

加强旅游市场综合监管。完善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机制,夯实执法监管责任,上下联动,部门配合,推动跨行业监管协作,实现市场监管网格化无缝联接,规范投诉处理流程。

专栏6 全域旅游基础提升项目

旅游综合服务中心。融合旅游接待、旅游服务、旅游交通集散、休闲娱乐、购物体验等多种服务功能,打造集游客服务中心、旅游交通集散中心、城市文化休闲中心、智慧旅游网络信息中心、旅游商品研发展示中心等多功能为一体城市综合服务中心。

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开通旅游巴士、旅游专线、乡村公交车、自驾车租赁、共享汽车、共享单车等服务,完善“最后一公里”交通接驳系统。

加快智慧平台建设。加大推进智慧旅游工作力度,建设杨凌旅游智能指挥服务平台,按照全域旅游标准,设计并实施全域旅游标识系统,在高速路入口、高铁站、汽车站策划设立一批智慧旅游服务亭。

数字文旅产品开发:利用信息技术打造线上旅游平台,推出数字数字文旅产品,将会展、体育、乡村、农业、文化等旅游项目数字化、信息化,为游客提供“线上游杨凌”体验服务。

“一码游杨凌”线上导引服务。推出示范区旅游微信公众号,创建集景点导览、交通指引、信息查询、美食推荐、便捷支付等服务功能为一体的二维码。

持续推进“厕所革命”。持续深化旅游“厕所革命”,对新建及改造旅游厕所项目并达到A级标准的给予奖励。

民宿酒店提升项目。创建3家具有杨凌特色的5星级酒店,实施民宿标准化建设,出台星级农家乐评价管理办法。

完善政策保障。交通部门要采取有力措施,根据文旅融合发展需要开通具有杨凌特色的免费旅游观光巴士;自然资源部门要探索创新文旅项目和农庄用地政策,确保土地优先供给;财税部门要积极为文旅融合项目提供担保和减税政策;金融部门要积极创新,为文旅融合项目提供贴息贷款政策;人社部门要把文旅创业纳入小额贴息担保贷款范围,实行零担保贴息支持。

加强市场综合监管。探索全域旅游监管长效模式,实施旅游企业等级评定动态管理机制,以及从业人员、游客信用记录制度,加强信息公开、共享,净化全域旅游市场;突出重点时段、重要区域集中专项治理,严厉打击侵害游客利益的不法行为;对文化场所、景区景点、旅行社、旅游饭店、重点旅游线路、热点区域等,以随机明查与常态暗访结合,对投诉集中、整改不力的旅游企业和个体企业,通过实行通报、约谈、重点督办、综合执法等手段进行整治,进一步规范文化和旅游市场秩序。


六、升级消费,构建循环经济格局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革需求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新旅游经济增长模式,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大力培育新型消费,提升传统消费,引导杨凌示范区消费升级,增加旅游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占比。

完善消费基础设施。推动休闲广场、文化艺术美食街区、体育赛事场地、小剧场、文艺演出院线等全域旅游消费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农庄、企业、机关、学校的旅游设施通过合理方式面向社会开放。积极开发新型旅游消费金融支持和服务模式,创新旅游消费信贷产品,进一步提高全域旅游消费便利化水平。

释放全域旅游消费需求。鼓励举办已有各类节庆、展览等活动,形成一批主题鲜明的全域旅游消费活动品牌。通过政府购买、税费补贴、积分奖励等多种手段,激发群众消费意愿和能力,促进线上和线下全域旅游营销紧密结合。

完善自驾游服务体系。以现有赛事、节庆活动,采取激励措施,鼓励自驾游,提升景区景点、餐饮住宿、购物娱乐、机场车站等场所服务水平,建设一批自驾游营地,完善“互联网+”消费生态体系,鼓励建设“智慧景区”“智慧街区”“智慧商圈”,适时推出“一码游杨凌”等线上导引服务。

提供定制化旅游服务依托现有庄园体系,打造定制化婚庆服务;提升定制化旅游线路规划,优化旅游线路。增加定制化产品供给,增加定制游、工坊等业态,从旅游线路定制到文创商品定制等

点亮夜间经济拓展消费新时间以建设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为契机,优化夜间旅游消费环境,丰富夜间游览产品、夜间演出市场,推动夜间旅游消费规模持续扩大。

营造放心全域旅游消费环境。畅通消费者维权渠道,加强服务质量监测。开展消费投诉信息公示,利用网络、广播电视、维权服务点电子公示牌等多种形式公开投诉产品和服务信息。充分发挥媒体监督功能,加大对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违法行为的曝光力度。

专栏7 消费升级重点项目

消费基础配套设施项目:加强自行车邀请赛、汽车场地赛、网球邀请赛等品牌赛事旅游设施配套,每年引进精品舞台剧、话剧等10部以上,满足游客和群众文化体验市场需求,开发卡丁车娱乐、滑雪、划龙舟体验、青少年拓展训练等运动项目。

田园婚庆基地项目。爱情圣谷:借助杨凌区各色各样主题的农庄、酒庄、庄园、苗木花卉基地、生态景观、文化遗址等, 赋予其浪漫的爱情主题元素,增加浪漫主题景观和游览配套设施,打造集婚纱摄影、爱情纪念、观光游览等于一体的爱情主题的基地。婚礼殿堂:在杨凌区西北部、小湋河南侧规划建设西式的婚礼教堂、草坪婚礼场地以及中式婚礼礼堂、婚庆会所等,设置中华传统婚礼体验项目与欧式婚礼体验项目,打造特色婚庆基地。浪漫主题民宿:依托婚礼殿堂与爱情圣谷的打造,配套建设浪漫主题的特色民宿,为结婚新人打造短期“田园蜜月”度假地。

自驾游服务建设。以漆水河的滨水环境为依托,打造在音乐中体验大自然日夜更替规律,在夜空中零距离建立与自然的链接,感受自然的独特魅力的汽车营地,推出自驾游奖励措施,完善停车等基础服务建设。

光影杨凌点亮夜间经济项目。选择渭河附近现有条件较好的街区,进行统一景观提升和主题改造,打造夜间特色集市、艺术酒吧街、民俗商品店、美食街等,丰富游人夜生活,同时在渭河沿岸打造滨水灯光秀,使其成为杨凌夜晚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提高杨凌夜间旅游知名度。

促进消费政策支持。制定旅游产品的管理、数字化、运营、优惠等政策,盘活全域旅游资源,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以奖代补、消费补贴等途径,引导和支持示范区企业提供更多优质旅游产品和服务。实施旅客购物奖补政策,支持和改进消费信贷,探索开发满足旅游消费需要的金融产品。


七、创新发展,优化空间发展格局

以《杨凌示范区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全面整合跨城乡、跨区域的全域旅游资源,形成文化旅游引导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空间布局,构建“一核引领,一带协同,四区联动”全域旅游空间布局,打造“中华农耕文化体验旅游目的地”和“现代田园风光慢生活旅游目的地”。

强化会展旅游功能凭借杨凌农高会的巨大影响力,加强农业旅游的宣传渗透,打造农业会展旅游品牌;有效利用现有场馆合理开发旅游、体育、经济合作、互联网、婚庆等新的博览会项目,做大做强会展旅游。

创建研学旅游新高地。整合现有资源,全力打造“农业特色鲜明、体验内容丰富、农科魅力明显”的研学品牌。

推进国家农业公园建设。以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度假为发展模式,整合现状资源,构筑农业休闲旅游新高地。

完善旅游线路规划。依托杨凌示范区主要旅游景区(点)以及规划的“3+3+2”全域旅游产品体系,串点成线,织线成网,近期实现“2-3日游”的旅游供给能力,远期实现“3-5日游”的旅游供给能力,满足团队和散客多样化选择,整体形成高效运转的杨凌示范区全域旅游网络体系,便对接区外省内黄金旅游线路,融入区域旅游发展大格局,推出杨凌示范区独具特色的田园风光旅游产品,与历史文化、赛事活动、农业展览相融合,提倡自驾车旅游服务体系,落实“落地自驾”服务工程,完善自驾车道路体系、自驾车营地体系、自驾车服务体系,打造杨凌示范区“自驾胜地”名片。

专栏8 优化空间格局重点项目

会展旅游项目:利用杨凌区现有的杨凌国际会展中心、农高会农业会展A馆、B馆、C馆、D馆、农机展览馆、农业双创展馆、苗木花卉展馆等展馆,增加游玩、体验、休息、餐饮、购物等旅游配套设施。

研学旅游项目。以西农大博览园、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创新园、新天地农业科技示范园、中国克隆动物基地、科技农业园、科技型农企、教稼园等农业科技为基础,发挥农科优势,建设全国一流研学目的地,提质升级西农大博览园、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创新园、新天地农业科技示范园、中国克隆动物基地、教稼园等农科型景区景点;同时以研学为主题,推动杨凌区内现有的现代农业园、特色庄园、科技型农企改造升级,将杨凌示范区打造成为全国一流农业科技研学基地。

国家农业公园项目。整合杨凌小湋河周边的尚特梅斯庄园、蘑菇庄园、花溪园、海棠庄园、小糊涂乐园、葡萄庄园、移动庄园等现状资源,按照“一庄一品”的改造思路,突出其休闲农业特色主题,同时依托杨凌深厚的农业文化资源,开发农业乐园、康养农庄、农耕文化园、创意田园景观以及休闲“微公交”等旅游产品,形成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度假三大主题,建设国家农业公园。

中华农耕文化旅游景点(线路)推广。将杨凌后稷文化和农耕文化、乡村旅游、农业体验采摘游、农科科普研学游等项目整合为中华农耕文化旅游景点(线路)进行统一推广。打造具有中华农耕文化为核心的农业特色旅游线路,将旅游、观光、研学等融为一体推广宣传,大力提升杨凌旅游品牌及影响力。

旅游精品线路项目。优化旅游资源,推出6条旅游精品线路,即农业科技研学体验游,放松身心休闲观光游,品味杨凌休闲度假游,探秘大隋历史文化游,炫彩星空活力夜游,全域经典旅游线路。


八、创新示范、健全现代旅游市场

以“完善市场机制、激发市场活力”为主要任务,以现代化旅游市场体系建设要求为准则,以加强全域旅游市场监督管理为基础,以丰富和培育多元化市场主体为方向,以推进全域旅游投融资平台建设为手段,健全现代旅游市场。

加快机制体制创新。建立与全域旅游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旅游综合管理体制,制定相适应的职能转变措施,积极发挥政府统筹、协调产业发展、资源整合利用、旅游综合执法、公共服务保障及安全应急管理等方面的综合作用。

大力推动旅游产业富民惠民。以人为本,旅游产业发展与群众增收致富紧密结合,持续加大旅游产业富民惠民力度。

培育特色旅游商品市场。扎实推进旅游商品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市场主体开发富有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丰富旅游商品类型,培育旅游商品研发、生产、销售龙头企业。

鼓励旅行社、导游等旅游服务自主创新。以“服务为本”为出发点,创新旅行社服务产品,建立示范区信用旅游试点。

专栏9 健全现代旅游市场重点工程

全域旅游政策支撑项目。结合杨凌实际,制定出台《杨凌示范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若干意见》《杨凌示范区支持鼓励旅游民宿发展的若干意见》《杨凌示范区鼓励支持节庆文化旅游活动的若干意见》,通过积极良好的鼓励支持政策形成吸引文旅融合发展的政策“洼地”,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同时增强文旅融合的顶层设计,推动完成《杨凌示范区全域旅游规划》《杨凌示范区乡村旅游规划》《杨凌智慧旅游规划》等规划,实现文化旅游规划多规融合,引领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创业平台试点项目。建立示范区全域旅游创业大赛等平台,从平台建设、项目引进、企业培育、内容生产、产业融资、人才建设等方面,出台扶持初创旅游产业系列优惠政策,推进全域旅游创业试点工作,带动就业。

旅游商品孵化基地。为旅游商品创业提供办公空间、相关技术培训及资金支持,打造一个产学研一体的孵化基地。同时推进旅游商品产业化、市场化发展。

拓宽投融资渠道。拓宽示范区全域旅游创新的投融资渠道,鼓励建立“全产业链”的金融服务体系。重点加大农业和旅游融合发展示范项目、全域旅游公共服务项目、小微文创和旅游商品研发企业的信贷投放。

成立示范文旅公司:支持成立示范区文化旅游发展公司,负责示范区文化旅游设施建设及项目运营管理,整合资源,促进示范区旅游业良性发展。

推动旅行社及导游服务创新。出台支持旅游社及导游落地示范区新政策,加强旅行社及导游管理水平,完善投融资平台,鼓励旅行社与第三方平台的合作,完善示范区职业导游就业市场体制,加大旅行社及导游服务创新奖励激励力度。


第四章 规划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保障

成立示范区“十四五”全域旅游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工委主要领导任第一组长,管委会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有关部门、单位为成员单位,切实加强文旅融合发展的党政统筹和顶层设计,实现全域旅游、全员参与的工作局面。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示范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具体负责全域旅游的日常工作。支持设立杨凌文化旅游公司,开展文旅资本运营、产业投融资、功能区建设运营、产业孵化、要素市场建设平台,开发、催生完整的文旅融合发展产业链。


二、加大政策保障

(一)财政扶持政策

制定加快全域旅游发展优惠的财政税收、资金支持政策、旅游基础设施投资优惠政策、旅游创汇奖励政策、旅游促销奖励政策;积极设立各级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增加旅游产业投资,增加旅游宣传费用;鼓励社会投资,吸引境外资金,促进旅游业基础设施、配套设施的建设。示范区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作为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文化旅游产业重大项目引进、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新型业态培育、民宿建设、文创产品开发、文旅品牌建设、产业规划编制、节庆活动、文艺演出奖励补助等。

(二)土地优惠政策

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缩小征地范围,规范征地程序,完善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统筹安排旅游建设用地,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合理安排旅游产业发展用地,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投资大、市场前景好的重点旅游项目优先安排用地。

(三)税收优惠政策

推出支持旅游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和服务措施,从支持生态环境保护、开展环境税试点、鼓励民宿、旅游创业就业等多角度、多层面促进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发展。

(四)出台旅游管理条例

结合杨凌示范区实际,增设推动、引导杨凌示范区全域旅游健康、有序发展的内容,尤其从旅游产业扶持、旅游市场规范和旅游者权利保障三个方面,对杨凌示范区全域旅游发展工作实践中的一些问题进行规范。


三、加强人才保障

(一)杨凌示范区人才计划

主动出击,面向高校、面向社会、公开选拔招聘优秀人才进入杨凌示范区,充实旅游人才队伍。引进和合理使用并重,巩固和壮大旅游人才队伍,要给旅游人才相对优惠的工资待遇,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使旅游人才愿意来、留得住、干得好。

(二)旅游人才标准化培训

设置旅游标准化系列培训班,邀请国内、省内知名专家学者、旅游委相关部门领导,定期针对来自景区、饭店、民宿等不同部门的管理层以及一线乡村导游员进行培训,不断推广旅游服务标准化,提升旅游人才标准化水平。

(三)强化旅游人才队伍管理

实施行业管理运行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以制度监督,按制度奖惩,把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纳入科学化、规范化运行的轨道,推动杨凌示范区健康、快速、跨越式发展。


四、完善指标和绩效制度

(一)完善标准化体系

落实《陕西省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实施方案》,加快杨凌示范区全域旅游服务标准体系建设,提升示范区全域旅游服务标准化水平。

(二)优化统计制度

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为基础,完善示范区全域旅游产业的相关统计制度和监测指标体系,明确统计任务,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机制,定期开展统计调查监测,适时发布示范区全域旅游产业发展情况。

(三)完善绩效评价

示范区成立全域旅游项目领导小组,定期对有关部门贯彻落实重大全域旅游项目建设情况进行督察。将相关考核数据提交示范区考核办,作为示范区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的依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