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关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发布,其中多处涉及文化和旅游。
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落地见效。印发“两新”行动方案,出台工业、建筑市政、交通、农业、教育、文旅、医疗等七大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回收循环利用、标准提升引领行动方案。
服务消费增长较快。出台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完善服务消费支持政策。全年服务零售额增长6.2%、高于商品零售额增速3个百分点。完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新增2天法定节假日。出台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的支持政策,大力发展县域旅游、冰雪旅游、研学旅游、红色旅游、旅游列车等,国内出游人次、居民出游花费分别增长14.8%、17.1%。文娱消费持续增长,体育消费日益升温,马拉松、骑行、户外运动等加速大众化,赛事经济日益成为新增长点。印发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促进老年人康养、文旅等消费潜力释放。提升外籍人员入境旅游支付便利化水平,单方面免签国家增至38个,互免签证国家增至26个,将过境免签外国人在境内停留时间延长至240小时,入境游客1.32亿人次、增长60.8%。
消费环境持续优化。开展“消费促进年”等活动,着力打造消费新场景培育消费新增长点。推动老字号守正创新发展,全国中华老字号数量扩围至1455个。因地制宜建设新消费品牌孵化基地。深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大力发展智慧商圈,累计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4335个、服务社区居民1.07亿人。
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服务业数字化扩面提质,数字文化、智慧旅游场景更加丰富。
现代乡村产业发展水平稳步提升。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效益改善,乡村旅游和特色文化产业富民作用日益显著。
区域协调发展积厚成势。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商务服务、文化旅游等功能不断完善。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持续推进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北京中轴线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春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推动完善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法规制度体系。召开全国旅游发展大会,推出新一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湖南十八洞村等7个乡村入选联合国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更加广泛深入。持续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大运河国家步道体系,加快体育公园建设,加强社会足球场地和青少年足球训练中心建设。
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主要任务
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加快拓展文化、旅游、体育、健康、养老、托幼、家政、数字等服务消费,实施服务消费提质惠民活动、“百城百区”文化和旅游消费行动计划。加快培育带动性广、显示度高的消费新场景,支持影视游戏创作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旅游资源相结合等融合式沉浸式消费新场景发展。积极发展首发经济、冰雪经济、银发经济。完善游艇、房车露营等新型消费领域管理机制和行业标准。落实和优化带薪年休假制度。完善外国人入境居留政策和免税店政策,推动扩大入境消费。深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着力提升乡村发展水平和治理能力。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做好“土特产”文章,支持现代农业产业园、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建设,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积极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促进当地群众就近就业增收。推进乡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提升乡村旅游标准化、精品化、规范化水平。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开展移风易俗。
推动文化文艺繁荣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图书档案和古籍保护等事业。推进历史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活化利用,实施文化遗产数字传承计划。继续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完善文物保护利用体系,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加大对文化精品创作生产支持力度,促进网络文艺高质量发展。实施戏剧振兴行动。推进《复兴文库》出版工程,实施学术出版精品工程。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大力推进全民阅读。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推进旅游强国建设,扩大优质旅游产品供给,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和旅游设施建设,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建设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试验区。
(来源:中国旅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