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1日,全省文物局长会议召开,对过去一年工作全面总结,对未来发展精心谋划。2024年,陕西各地文物部门在文物保护、研究与传承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2025年,明确工作重点与要点,推动文物事业迈向新高度。
01西 安
2024年,开展太平遗址、秦东陵等重要考古发掘、秦岭北麓西安地区文明探源;实施小雁塔等33个文物保护项目。举办“发现长安——西安考古三十年”学术研讨会,组织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复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3182处,调查不可移动文物线索260处,新发现11处。出台《西安市提高文物保护管理水平保障高质量项目建设若干措施》,承办2024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新评定等级博物馆12座,持续推进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出台《西安市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实施意见》等指导性文件,“我要去延安”主题展览高校巡展活动入选全国2024年“大思政课”优质资源精品项目。拓展与“一带一路”国家文物交流合作内容,举办模拟世界遗产大会。在法国举办的“互鉴共通·龙凤呈祥——中国明代金器特展”,成为“2024年中法建交60周年暨中法文化旅游年”重点官方文化交流项目。
2025年,将加强秦始皇陵、唐大明宫遗址等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推行汉长安城遗址文物保护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融合试点。推进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建设,实施西安半坡博物馆综合提升改造项目、关中书院基础设施及环境综合提升项目。实施博物馆展览精品化工程、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健全文物数字资源和开发共享机制,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制度,采取线上卫星遥感图斑比对等手段,开展大遗址执法巡查。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博物馆、文化遗产机构在展览交流、联合考古、文化遗产保护修复等方面合作。
02宝 鸡
2024年,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完成麟游、岐山、扶风、眉县、太白、凤县、陇县、千阳等8个县区的实地调查工作,共普查文物点2539处,其中复核“三普”文物点2291处,新发现文物点248处,完成了74%实地调查任务。启动“宝鸡市文物考古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实施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可移动文物数字化保护等文物保护利用项目18个。正式颁布宝鸡市第一部文物保护地方性法规《宝鸡市周原遗址保护条例》。开展周原遗址、秦公陵园37号墓、魏家崖遗址、下站遗址和凤县梁鹿坪遗址等主动性考古发掘5项。魏家崖遗址被基本确认为秦文公所居都邑“汧渭之会”。配合秦雍城博物馆项目建设考古发掘的六营遗址,是秦雍城近郊首次发掘的大型平民聚落遗址。五丈原诸葛亮庙博物馆、宝鸡民俗博物馆、眉县博物馆、凤县革命纪念馆等展陈提升项目设计等进展有序。启动北首岭博物馆提升改造项目。麟游九成宫博物馆、扶风县博物馆新馆主体建设完成,秦雍城博物馆开工建设。法门寺博物馆晋级国家一级博物馆,眉县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二级博物馆,宝鸡先秦陵园博物馆、宝鸡民俗博物馆、陇县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三级博物馆。
2025年,上半年全面完成全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工作情况。实施凤雏遗址、马家庄宗庙保护展示项目,推进周原遗址、秦雍城遗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持续开展周原遗址、秦雍城遗址、魏家崖遗址、下站遗址等主动性考古发掘,做好宝鸡民俗博物馆基本陈列提升改造、五丈原诸葛亮庙博物馆陈列展示、眉县博物馆基本陈列(二期)、凤县革命纪念馆陈列提升改造项目前期工作。加强与国内知名博物馆合作,在国内重点城市举办宝鸡青铜器、法门寺大唐宝藏展,打造文物展览品牌。通过联合办展、文物借展等方式积极参与国内外重要文物展览。
03咸 阳
2024年,编制完成《茂陵保护规划》《彬县大佛寺石窟保护规划》《郑国渠首遗址保护规划》并报审,崇陵、贞陵保护规划完成文本编制。加强35个国保项目进度的跟踪管理,完成郑国渠首遗址井渠保护展示等8个古墓葬、古遗址类项目立项。有序开展咸阳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截至2025年1月已完成12个县(市)区实地调查工作,复核“三普”文物点2339处,完成率94.6%,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点149处。启动茂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报审工作。完成发掘项目11个,发现各类遗迹2507处,出土文物6589件(组)。编制完成《博物馆之城总体规划》,推动咸阳博物院(新馆)建设和文庙博物馆改扩建、昭陵博物馆扩(改)建工作。乾陵博物馆、咸阳博物院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陕西中医药博物馆、咸阳清渭楼美术博物馆被评为二级博物馆;长武县博物馆、陕西水利博物馆被评为三级博物馆。3个社区博物馆成功入列陕西省第四批社区博物馆,乾陵博物馆在全国博物馆第六次运行评估结果公示中为“优秀”。
2025年,做好大佛寺石窟等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的公布实施以及郑国渠首遗址、茂陵、崇陵、贞陵等保护规划工作。实施《博物馆之城建设总体规划》,做好咸阳博物馆院(新馆)建设和文庙博物馆改(扩)建项目,推动昭陵博物馆二期扩建、杨贵妃墓博物馆改造提升、彬州市博物馆新建等工作,实施古渡遗址博物馆、懿德太子墓展陈提升工程。推出“西域有来客”“戈族荣光”等5个高质量文物展,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推动咸阳市馆藏壁画保护修复等项目有序实施。推动落实《咸阳市关于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工作前置实施办法》。
04铜 川
2024年,现已复核“三普”文物点700余处,完成全市复核点总任务的75%,新发现文物点100余处,其中丁家河寺坡遗址、吉士堡清代渡口遗址、尧家塬清代造纸作坊遗址、咸榆公路桥等新发现文物点填补了铜川市不可移动文物类型的空白。推动耀州窑遗址展陈提升等重点项目顺利实施。药王山石刻防雷工程等8个文保项目立项,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铜川博物馆成功创建国家一、二级博物馆。耀州窑博物馆、玉华宫遗址陈列提升改造工程顺利实施。“多维共筑教育矩阵 彰显传承照金精神”大思政课项目成功入选全国10个优质资源建设推介示范项目,专题展览上榜国家文物局等多部门联合发布的“和合中华 同心筑梦——革命文物精品展巡展”项目推介名单。
2025年,实施榆舍戏楼安防、宜君县石窟群部分石窟保护加固项目、铜川博物馆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等9个文保项目。加快实施耀州窑博物馆、玉华博物馆展陈提升项目,推进铜川博物馆数字化保护利用项目。加强馆际交流,打造博物馆研学品牌。编撰出版耀州窑陈炉窑址、玉华宫肃成院遗址考古发掘报告。制作全市文物资源系列宣传视频。
05渭 南
2024年,已完成8个县市“四普”实地调查工作,共复核“三普”复查点2665处,新发现文物点120处,约完成普查任务的89%。《唐桥陵保护规划2022-2035年)》《唐景陵保护规划(2022-2035年)》通过国家文物局批复。全年实施文物保护工程14项,新申报2025年国保单位保护项目计划书4类13项;新申报省保单位修缮项目立项6项;合阳历史文化博物馆、蒲城税收博物馆等6家博物馆建成开放;刘家洼遗址博物馆列入专精特新文化传承利用项目储备库。持续打造魏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示范段。完成富平县朱黄堡旧石器遗址考古发掘工作,填补了渭北中部广大区域旧石器遗址分布的空白,对富平县配合基本建设金粟大道市政工程用地、临渭区蒋家遗址等5处用地进行考古发掘。渭南市富平石川河流域旧石器时代遗址群、渭南蒋家遗址、富平长春遗址3个项目参评2024年度陕西六大考古新发现,其中两项最终入选。
2025年,继续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推进合阳战国魏长城遗址保护展示项目等,推动实施魏长城大荔县段;实施华阴市文化遗产数字保护和展示项目,将魏长城通过数字化呈现。持续开展富平县长春墓地、临渭区蒋家水厂建设项目等考古发掘工作。策划实施红色文化主题游径和研学活动,推进澄城刘家洼遗址博物馆、蒲城“博物馆之城”建设,推进桥陵博物馆的立项和规划工作,指导大荔、华州等县市建设综合性、专题性博物馆。推进渭华起义纪念馆、合阳博物馆的展览筹备与质量提升工作。
06延 安
2024年,发挥革命文物保护巡回法庭作用,开展旧址巡回办案;出台施行《延安宝塔山保护条例》。推进布展项目,加强馆校馆际合作。完成宝塔等12个县(市、区)实地调查工作,调查文物点7843处,新发现文物点270处。加强修缮保护,重点石窟数字化保护项目已通过初验,清凉山万佛寺石窟等三处国保石窟寺预防性保护项目计划书已上报国家文物局评审,紫峨寺石窟等4处省保石窟保护修缮项目设计方案通过批复启动芦山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工作。推进长城国家公园延安段建设。宣传推广示范区经验,延安被授予首批唯一革命类“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称号,延安文艺纪念馆、甘泉博物馆获评第五批国家二级、三级博物馆,延安博物馆开馆试运营。积极探索文物“活”化利用新路径。
2025年,将围绕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90周年,重点组织开展好“世界反法西斯东方主战场”主题展览、“团结的大会 胜利的大会——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专题展”巡展工作等。完善馆校合作机制,推动新时代革命文物工作与大中小学“大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完成延河流域史前遗址调查,厘清以芦山峁为代表的周边史前文化谱系。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完成重点石窟数字化保护项目验收。加强芦山峁遗址保护和考古工作。推动长城遗址保护项目审批,强化遗址保护业务指导,重点推进黄陵县魏长城遗址保护修缮工程和吴起秦长城遗址保护修缮工程审批立项和落地实施。积极配合推动黄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延安段)建设项目。
07榆 林
2024年,完成榆阳区、横山区、神木市、府谷县、靖边县、定边县、米脂县、佳县和子洲县等9个县市区的野外调查工作,已复查“三普”不可移动文物点11694处,新发现登记859处,田野调查复查完成率超84.2%。强化文物数字化保护,实施红石峡摩崖石刻数字保护项目和榆林市重点石窟数据采集服务项目(一期),长城保护利用展现新成效。长城保护工作机制由“四个一”深化为“六个一”,红石峡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项目(一期工程)主体工程完工,定边盐场堡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长城文化主题陈列馆、生态停车场完工,榆林镇北台长城文旅融合区总体规划及实施方案编制完成,镇靖堡至龙洲堡段长城保护修缮及风景道建设规划设计方案编制完成。建成榆林市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资料档案库。
2025年,将继续推进石峁遗址申遗,推进神木营城墙南、北段保护工程,白云山庙真武大殿壁画保护修缮工程,佳县寨则湾古寨遗址保护修缮工程等文物保护工程。推进考古前置工作。加强考古科研创新。开展榆林地区盐业考古调查与区域文明化进程研究,完成红石峡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项目(一期工程)、定边盐场堡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项目,加快推进榆林镇北台长城文旅融合区、镇靖堡至龙洲堡段长城保护修缮及风景道、神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神木集中展示带(卧虎寨-柏林堡)、陕西明长城起点府谷县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和建安堡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核心展示园建设。
08汉 中
2024年,制定《秦蜀古道汉中段保护利用实施方案》,推出18项保护利用举措,编制《张骞墓管理规划》等3个专项规划,配合完成褒斜道、米仓道、荔枝道汉中段遗产资源调查,启动“考古中国”宁强三泉县城主动性考古发掘,完成青木川保护立法和市政协“文物保护及活化利用”专题调研,全面提高文化遗产综合管理水平。成立汉中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印发了《汉中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实施方案》,截至目前,已完成留坝、汉台、南郑、西乡、城固、佛坪、勉县、略阳8个县(区)实地调查,复核“三普”登记文物点2784处,核查新发现文物点112处。汉中市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城固县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二级博物馆,新建栈道专题博物馆1家,创建社区博物馆2家,全市博物馆总数增至27家。洋县、武侯祠、西乡等博物馆展陈、预防性保护、可移动文物修复项目经省文物局批复立项。
2025年,公布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编制《张骞墓管理规划》《五门堰保护规划》,抓好青木川、张良庙、智果寺、灵岩寺等7个重点文保项目的实施,全面提升文化遗产综合管理水平。健全汉中市基本建设考古联动机制,进一步推动汉中市考古研究所人员机构设立,与省级考古部门建立协作机制。加快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汉中段)建设,推进川陕红色交通线南郑驿站、陕南特委旧址等3个维修项目的实施,加快洋县、西乡县博物馆建设,创新打造汉中市博物馆、张骞纪念馆、张良庙博物馆、蔡伦纸博物馆、武侯墓博物馆 “五馆联动”协作展览模式。实施汉中市可移动文物数字化二期保护利用项目,加快圣水寺、张良庙等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
09安 康
2024年,安康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队共实施9个县区文物普查,且已完成汉阴、石泉、镇坪、宁陕、岚皋、平利、紫阳、白河8个县文物实地调查,任务完成率近70%。建立重点项目建设考古工作清单,先后完成汉滨区铜钱沟唐墓片区、安康中学建设工程、五星小学改扩建二期工程、东坝棚改二期兴华名城·印江南、高井保障房等重点项目建设考古及报批,争取汉阴凤堰梯田建设控制地带S213凤凰山隧道及引线工程选址获国家文物局同意、西康高铁涉及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丰阳寺搬迁获省政府审批。提请市政府出台《关于文化赋能加快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制定《安康市文物资源活化利用实施方案》,推动白河黄氏民宅、旬阳蜀河城南书院等文物保护单位开辟成文化旅游参观场所,加快汉阴凤堰梯田博物馆、紫阳瓦房店会馆群博物馆等文博单位旅游设施建设。
2025年,将加快《安康市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条例》地方立法,颁布实施《安康市文物保护总体规划》《安康丝路之源遗址公园保护建设规划》。围绕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和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策划、包装、申报一批文物“专精特新”重大项目,打造一批文物保护与利用示范项目。做好蜀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前期工作,开展第九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遴选和申报。完成第四次全国文物实地调查,分级建立不可移动文物目录和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目录,联合专业机构做好秦岭地区旧石器、旬阳古代朱砂、白河古代绿松石等考古研究,鼓励社会力量利用县级及以下文物建筑开设博物馆、艺术馆、民宿客栈、传统工艺作坊等文旅休闲服务场所,支持各类博物馆、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街道拓展服务范围,通过景观化改造提升,创建文物景区线路。
10商 洛
2024年,商洛文物普查工作启动以来,截至12月底,商州、洛南、丹凤、商南等4个县区的野外普查工作已经完成,全市已完成2758处“三普”文物点复核工作,新发现文物点69处,已完成全市普查总任务量的80%以上。2024年秦岭博物馆建筑工程、室外工程、安装工程、公共区域精装修已全面完工。联系对接6省26市34家单位涉及文博、自然资源、林业、党史等行业部门,确定文物、地质、动植物、红色等实物类展品1749件,目前商洛展厅有序开放并接待团体参观,秦岭博物馆已于当年8月份开放试运营。
2025年,将于今年4月底前完成全市“四普”工作野外普查任务,完成数据审核、普查报告编写等工作。继续坚持项目优先原则,推进全市方案审批通过的项目的实施工作,同时指导县区做好项目立项审批、方案编制等工作,以项目带动推进基础设施改善。有序推进文勘工作,完成全市省级重点“四个一批”项目文勘信息入库填报工作,推进全市基本建设考古勘探工作顺利开展。持续加强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宣传,常态化开展安全知识培训和消防、应急演练,不断提升全市文博系统文物安全防范能力和水平。
11杨凌示范区
2024年,多层次、多形式组织开展文物系统干部队伍大培训,推动文物系统干部职工能力素质大提升。建立健全文物保护志愿者机制,首次举办农耕文化主题展,联动中国农业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等六家省内外博物馆,宣传传统文化遗产的魅力,展示传承文物资源。积极推动古邰国遗址等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工作。组建两级合一普查队,稳步推进普查工作实施。
2025年,将定期开展巡查检查,强化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加强馆藏文物保护,筑牢防线,不断加强遗产保护。持续加强文物保护力度,提升保护效能,落实文物保护安全制度,定期开展巡查检查,强化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加强馆藏文物保护。开展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规划编制工作,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宣传展示水平。推动示范区博物馆建设,活化移动文物保护利用,丰富文化供给。结合旅游资源开发,挖掘后稷农耕文化、隋文帝泰陵文化的历史文化价值。
12韩 城
2024年,完成了司马迁祠高山仰止段护坡抢险加固、西彭悟真观保护修缮、八路军东渡黄河出师抗日纪念园环境整治等7个文物保护项目。积极推进文庙预防性保护、郭家民居安防等4个项目开工前准备工作。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成功晋升为国家二级博物馆。完成普照寺元代建筑博物馆陈列展览项目实施。截至目前,已完成了全市八个镇办673处文物外业的核查数据采集工作,完成率94%。
2025年,将加强文物保护,切实提高文物保护管理水平。构建“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文物安全保障体系,全面整治文物博物馆单位制度不健全、人员配备不合理、实体防范措施不足、技防设施配置缺失等问题。组织实施一批全市文物保护修缮工程和“三防”工程,深挖文化内涵,着力“让文物活起来”。多层次、多形式组织开展文物系统干部队伍大培训,推动文物系统干部职工能力素质大提升。强化社会力量对文物保护工作的参与和监督。
来源:文物陕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