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动态要闻 / 文博动态 / 正文

杨凌,从古邰国到农科城

来源:文旅体育局 发布时间:2024-11-07 09:05

杨凌,因域内有隋文帝杨坚的陵寝而得名。

从行政区划来说,杨凌很“年轻”,成为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也不过是20多年前的事情。但从历史沿革来说,杨凌却很“古老”,早在上古时期,舜帝就将这里封给教民稼穑的周人始祖弃。彼时,这片土地名为“邰”,而我们在杨凌的寻周之旅,便从这个“邰”字开始。

“你们来杨凌‘寻周’,是来对了地方。”杨凌民俗民间文化研究会会长左文革见到记者后高兴地说,“舜帝封弃于邰,从此才有了周人这个族群。邰是包括今天杨凌以及宝鸡扶风、眉县和咸阳武功在内的一大片区域,而周人的集中居住地,就在今天杨凌的古邰国遗址。”

在前往古邰国遗址的路上,左文革介绍说,根据文献记载,黄帝的曾孙帝喾娶了炎帝的后裔“有邰氏女”姜嫄,生了儿子,取名为弃。帝喾在姜嫄之后,又娶了两房妻室,生了两个儿子,其中,跟“陈锋氏女”所生的儿子名为放勋,跟“娜訾氏女”所生的儿子名为挚。帝喾死后,挚继承王位,但因能力不济被废掉,由放勋取而代之,放勋就是鼎鼎有名的尧帝。也就是说,弃与放勋是同父异母的兄弟。

弃因擅于耕田种地而被尧帝封为农师,尧年老后,让位给舜,舜帝看到弃在发展农业方面作出的贡献,授予他“后稷”之职、封给他“邰地”。由此,弃便以“后稷”之名带领族人在邰地耕耘,直到最后一代后稷不窋因失势而丢掉职务,带领部分族人背井离乡,迁徙到今天甘肃庆阳一带的戎狄之间。

说话间,我们来到位于杨凌区李台街道的古邰国遗址,该遗址是渭河北岸的一片台地,相比周边林立的高楼,显得格外空旷宁静。竖立在遗址的保护碑显示,这是一处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的遗址,面积约75万平方米,包括灰坑、陶窑、墓葬等遗迹,1957年被公布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考古与文献互为印证,确定这里就是古邰国所在地。

左文革说,周人的始祖弃,父亲帝喾是黄帝后裔,母亲姜嫄是炎帝后裔,他是名副其实的“炎黄子孙”。而他教民稼穑,开创了农耕文明的先河,影响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数千年。今天,在弃带领先民耕作的土地上,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快速崛起,为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高水平的人才和技术支撑。

在杨凌城区的教稼园里,一座后稷塑像巍然矗立,这是杨凌为纪念后稷教民稼穑的功绩建的主题文化公园(见上图)。公园里,市民悠然休闲、游客认真参观,从“履迹生弃”的浪漫传说,到“教民稼穑”的生动典故,从《诗经·大雅·思文》的盛情赞美,到《史记·周本纪》的冷静记述,处处彰显着人们对后稷的景仰,那是深藏于炎黄子孙骨髓里的农耕基因。

先祖的教诲不能忘

众所周知,现在的杨凌被称为“农科城”,但鲜为人知的是,早在数千年前,杨凌还是后稷教民稼穑的地方。

“杨凌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发祥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馆长樊志民说,关中地区气候良好、土壤肥沃、水源丰沛,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从舜帝起,周人的先祖后稷就带领族人在杨凌一带发展农业,建立了以农业为基本产业的社会结构,伴随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形成,最终构成了中华文化最基本的内核,也为后来周王朝的壮大奠定了基础。因此,后稷教民稼穑被视作农耕文明的开端。

“从古到今,我们的老祖宗一直把解决吃饭问题作为最重要的事情,后稷教民稼穑,让百姓有了安居乐业的基础和根本。”樊志民表示,千百年来,杨凌没有忘记先祖的教诲,已经发展成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新高地。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位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的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建成开放,成为面向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开展农业科普教育的阵地,让孩子们知晓“粒粒皆辛苦”,懂得珍惜粮食、尊重劳动的重要性,进一步了解中国农耕文明的历史脉络和现实意义。(来源:文物陕西)